
唐 代杂戏名。表演时,演员以手举足加于颈上。 清 方以智 《通雅·戏具》:“《梦笔録》曰: 唐 有嗔面戏, 刘吃陁努 能不用手,而以足加颈曰跌打。”参阅《文献通考·乐二十》。
“嗔面戏”是唐代的一种杂戏表演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独特的肢体动作。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嗔面戏(拼音:chēn miàn xì)为唐代杂戏名,表演时演员需以手举足加于颈上,展现高难度的肢体技巧。据清代方以智《通雅·戏具》记载,唐代艺人刘吃陁努甚至能“不用手而以足加颈”,被称为“跌打”,可见其技艺之高超。
历史记载与文献来源
该表演形式在《文献通考·乐二十》和《梦笔録》中均有提及,说明其在唐代娱乐活动中的特殊性。此外,部分现代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将其列为古代戏曲术语,强调其历史背景。
易混淆概念辨析
需注意,个别资料(如)将其解释为“表面生气、实则玩笑”的成语,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误读。综合唐代文献与高权威性词典分析,嗔面戏应以杂技表演定义为准。
文化意义
这一表演形式反映了唐代杂戏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注重身体柔韧性与技巧性,可能对后世杂技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通雅·戏具》或《文献通考》原文,获取更详尽的史料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