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有的約定或條約。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蘇大璋》:“謂其自許之确如此,必将與試官有成約,萬一果然,乞究治之。” 清 馬建忠 《適可齋記言·複李伯相劄議中外官交涉儀式洋貨入内地免厘禀》:“今彼既不滿於舊約,欲有改易,我亦何必拘守成約,不肯增删,自可乘此機關,與之商酌。” 沙汀 《淘金記》九:“何況自以為有過成約,要想斷念,也就更困難了。”
“成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已有的約定或條約,通常用于正式協議或已經達成的共識。拼音為chéng yuē。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現代語境
文學與日常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或法律場景,可參考相關典籍或國際法資料。
成約是一個常用的詞語,表示達成的約定或協議。它可以用來描述雙方達成的書面或口頭約定,涉及到各種合作、交易、約會等方面。
成約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成(一)和約(亻孔)。其中,成的部首為一字邊,筆畫數為6;約的部首為人字旁,筆畫數為9。
成約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普遍,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如《左傳》、《史記》等。其用法漸漸擴展到現代,成為社會交往中常用的詞彙。
成約的繁體字為「成約」,保留了原本的形态和意思,隻是書寫上使用了繁體字體的形式。
古代漢字的成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大體上保持了原有的意思。在古代文獻中,成約可以表達為「成約」或其他類似的形式。
1. 我們需要達成一個成約來确保雙方的權益。
2. 他們在成約中明确了每個人的職責和義務。
3. 成約已經籤訂完畢,接下來我們要着手實施。
成全、成才、成果、約定、約束、約會等。
協定、合同、約定、合約等。
違約、失約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