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頓,阻滞。 宋 歐陽修 《與吳正肅公書》:“入今年來,兩目昏甚,屯滞百端。”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四:“時 黃倅 未第,倦遊太學,善人倫者,多言其油膩天羅,屯滞相也。 黃 稍稍有自沮意。”
“屯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ún zh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出現。如需更權威的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注:部分網頁如6、7、8、9因内容重複或無關未直接引用)
屯滞(tún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集聚、聚集不散的樣子。
屯滞的部首是屍(shī),屯的筆畫數為4,滞的筆畫數為14。
屯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屯在古代寫作‘屯(zhūn)’,表示集聚、收斂之意。滞則來自于‘滞’字,意為停滞、不流暢的狀态。在繁體字中,屯滞保留了其原始的寫法。
在古代,屯滞的寫法和現在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1. 飛機滞樓頂,無法起飛。
2. 霧霾天氣使得交通屯滞。
屯滞可以和其他漢字組合成為新的詞語,如:屯集(聚集),滞留(停留)。
近義詞可以是:擁堵、堵塞、擁擠。
反義詞可以是:暢通、順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