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相制約而又互相促進。 明 瞿佑 《歸田詩話·陸渾山火》:“ 昌黎 《陸渾山火》詩造語險怪,初讀殆不可曉,及觀《韓氏全解》,謂此詩始言火勢之盛,次言 祝融 之禦火,其下則水火相剋相濟之説也。”
“相克相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āng kè xiāng jì,其核心含義是兩種或多種事物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體現了矛盾統一的辯證關系。
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相克”與“相濟”兩部分組成:
哲學背景
這一概念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尤其在《易經》中體現明顯。例如,陰陽五行理論認為,事物通過相生相克的動态關系維持平衡,如“金克木,木生火”等。
應用場景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明代瞿佑《歸田詩話·陸渾山火》:“其下則水火相克相濟之說也。”。現代多用于書面語,作謂語或定語,屬中性詞。
“相克相濟”不僅描述事物的對立性,更強調其互補性,是理解中國哲學矛盾觀的重要切入點。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歸田詩話》原文或《易經》相關研究。
相克相濟是一個成語,意指事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賴。在相互對立的關系中,相克指事物之間存在着互不兼容的狀态,而相濟則表示在一定條件下,互相幫助、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态。
相克相濟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目”和“木”。其筆畫分别為9畫和4畫。
相克相濟起源于古代的中國哲學思想。在古代的《易經》中,相克相濟被用來描述陰陽五行的相互關系。陰陽五行是古代哲學家認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要素,相克相濟則指出了它們之間複雜而又相互影響的關系。
相克相濟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相克相濟」。
相克相濟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至今未見明确的古代寫法記錄。可以推斷其字形可能與現代類似,但具體差别無從得知。
1. 老師教導我們,要善于發現事物之間的相克相濟關系,以求最佳的發展結果。
2. 在生态系統中,所有的生物種類都以相克相濟的方式互相生存。
相生相成、克己奉公、濟貧扶困、相互影響、克服困難
互補互助、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相互影響
相沖相抵、相互競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