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饬己身,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謹嚴合禮。 漢 劉向 《說苑·辨物》:“既知天道,行躬以仁義,飭身以禮樂。” 明 李東陽 《拟楊文懿公谥議》:“昔 孔文子 失於飭身而不聞謚懿。”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銘》:“有懿夫人,飭身約己。佐公清節,誼不為侈。”
饬身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饬"和"身"構成。《說文解字》釋"饬"為"緻堅也",本義指整治器物使其堅固,後引申為整治、修整;"身"即指人的軀體與品德。二字組合表示"修整自身",核心含義為"通過自我約束與修正達到品德的完善"。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尚書·伊訓》載"制官刑,儆于有位",孔穎達疏解"儆"即"饬身",指官員自我約束。漢代經學家鄭玄注《禮記》時,将"饬身"解釋為"整饬其身使合禮度",強調禮儀規範下的自我修養(來源:漢典網)。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闡發:"饬身者,修其孝悌忠信之實",賦予其道德實踐内涵(來源:國學大師網)。
現代漢語中,"饬身"多用于書面語境,特指通過嚴格自律達成道德提升,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定義為"修整自身,使言行合乎規範"。該詞常與"厲行""謹饬"等詞連用,構成"饬身厲行""謹饬其身"等四字格,用于描述嚴謹的修身态度(來源:教育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
“饬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ì shēn,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自我約束和修養,使思想、言行符合禮儀規範。具體解釋如下:
自我警醒與規範
指通過内在的反思與約束,使個人的思想、舉止嚴謹合禮。例如:漢劉向《說苑·辨物》中提到“飭身以禮樂”,強調以禮樂教化修身。
現代釋義中,也延伸為注重儀态修飾,展現莊重得體的形象(如查字典等來源)。
文化内涵
該詞融合了儒家“克己複禮”的思想,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修養的重視。
“饬身”既包含對内在思想的約束(如言行嚴謹),也涵蓋對外在儀态的修飾。其意義隨時代演變,從古典的道德修身擴展至現代社交禮儀,但核心始終圍繞“自律與合禮”。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來源。
白日不懈蠶匾常備不懈超級大國騁續塵冥陳詩脣喙帶菌者禱祀打圈子電瓶車定語帝釋隊正法羅群島梵言高級神經中樞國書寒門黃冠體回臉加蓋疆确交欵嘉平客邪連底連面吏員龍井茶騾轎密拆冥微南北朝體膩滞滞千裡蒓羹遣員欺盜齊功情禅勤行窮探烿烿三婦豔閃然生仁孀雌厮輿頌平宿好調撥窕名投籃團體賽玩人喪德蕪俚小姓小妖精西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