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員的意思、吏員的詳細解釋
吏員的解釋
(1).泛指大小官員。《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
(2).指地方官府中的小官。《後漢書·光武帝紀下》:“今百姓遭難,戶口耗少,而縣官吏職所置尚繁,其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水浒傳》第十八回:“茶博士指着道:‘今日直日的押司來也。’ 何濤 看時,隻見縣裡走出一個吏員來。”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惡章攀桂》:“ 淮揚道 章攀桂 ,以吏員起家。”
詞語分解
- 吏的解釋 吏 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員的解釋 員 (員) á 人,工作或學習的人:員工。教員。演員。動員。複員。司令員。 指團體組織中的人:成員。團員。黨員。會員。 周圍:幅員遼闊。 量詞,常用于武将:一員小将。 員 (員) ú 增加。 表示語
專業解析
"吏員"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指古代在官府中擔任具體事務性工作的辦事人員。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闡釋:
-
基本釋義與身份定位
- 指代對象: "吏員"泛指古代各級官府衙門中,除正式品級官員(官)之外,承擔文書、簿記、傳達、催征、緝捕、獄卒等具體行政、司法、雜務工作的辦事人員群體。
- 非官身份: 吏員通常沒有朝廷正式授予的品級(如九品至一品),地位低于有品級的"官",屬于官僚體系中的基層執行層。他們通常由官府在當地招募或從民間征派,而非通過科舉等正式途徑選拔任命。
- 具體職責: 他們是官府日常運作的實際操作者,負責處理大量繁瑣的具體事務,是連接"官"(決策層)與"民"的紐帶。
-
曆史演變與制度背景
- 源流: "吏"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先秦文獻中已有記載。"吏員"作為固定稱謂,其内涵在秦漢以降的官僚制度中逐漸明晰和固化。
- 與"官"的區别: 中國古代官僚體系有嚴格的"官"、"吏"之分。"官"指有品秩、由中央任命、負責決策和領導的地方或中央官員;"吏員"則是服務于這些官員、執行具體命令、處理文書檔案和雜務的工作人員,通常由本地人充任,流動性較低。
- 流外官/胥吏: 在如唐代等朝代,吏員有時也被稱為"流外官",相對于有品級的"流内官"(即官)。宋以後,"胥吏"成為更常見的稱呼,常與"吏員"同義或包含吏員。明清時期,吏員制度更為完備,有書吏、衙役等具體分類。
-
層級與分類
- 吏員内部也存在等級和分工:
- 高級吏員: 如中央六部或地方衙門中的"書吏"、"經承"、"典吏"等,通常負責文書起草、檔案管理、錢糧核算等專業性較強的工作,有些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并通過考核(如清代的書吏需通過"考職")。
- 低級吏員/衙役: 如"差役"、"捕快"、"皂隸"、"門子"、"獄卒"等,負責跑腿、傳喚、緝捕、行刑、看管、守衛等體力性或輔助性工作。
-
文化内涵與社會認知
- 不可或缺的執行者: 吏員是維持龐大帝國行政機器運轉不可或缺的齒輪,實際承擔了大部分基層行政工作。
- 潛在弊端: 曆史上,吏員也常因地位不高、俸祿微薄(甚至無俸)、缺乏有效監督而成為"吏治腐敗"的重災區,如利用職權敲詐勒索、營私舞弊、操縱案牍("刀筆吏"的負面形象即源于此),被視為"官場蠹蟲"。
- 文學形象: 在古典小說(如《水浒傳》、《儒林外史》)中,吏員(尤其是衙役)常被描繪成欺壓百姓、貪贓枉法的形象。
"吏員"一詞,核心指代的是中國古代官僚體系中,位于有品級官員之下、承擔具體行政事務和雜役工作的非官身份辦事人員群體。他們是官府運作的基礎執行力量,但曆史上也常因制度缺陷和監管不力而滋生腐敗問題。理解"吏員"需置于古代官制"官"、"吏"分途的背景下,其内涵涉及身份定位、職責分工、曆史演變及社會文化評價等多個層面。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權威辭書中對"吏"、"吏員"、"胥吏"等詞條的解釋。
- 曆史制度背景參考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官制史相關研究著作的通論,如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 社會文化認知部分參考了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等研究地方行政與吏役的經典著作,以及反映吏員形象的古典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
“吏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主要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釋:
一、詞義解析
-
泛指官員群體
廣義上指各級官員的總稱,涵蓋從底層佐史到高級官員的全體官吏。例如《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這一用法多見于漢代及以前的文獻,強調官員體系的整體規模。
-
特指地方基層官吏
狹義上專指地方官府中的低級辦事人員,如文書、差役等。例如《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提到“省減吏員”,即裁撤冗餘的地方小官。明清時期更側重此義,如清代昭槤《嘯亭雜錄》中記載“以吏員起家”,指從基層小吏逐步晉升。
二、使用與演變
- 曆史出處:最早見于漢代官方統計(如《漢書》),後逐漸縮小範圍,側重指基層官吏。
- 現代語境: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例如《水浒傳》第十八回描述“縣裡走出一個吏員來”,體現其作為地方官府辦事人員的身份。
三、造句示例
- 廣義:“漢代吏員數量龐大,涵蓋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
- 狹義:“地方吏員雖職位低微,卻是官府日常運作的關鍵。”
該詞既有泛指官員的古典用法,也有特指基層小官的狹義用法,需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闇聾抱布貿絲碑匠褊急帛子操擅嶒嵘侈卿寵育吹虀此刻翠黃躭饒道人等殺都麗煅煉鈍公子剛蟲橄榄糖高情遠緻官情紙薄赫赫炎炎豁綽賈郭講購減徑妓婢師機慧積竹勘剪空塵愦瞀躐階隆窟露腳貧竈芊緜遷替齊駕清烈青眚情頭啓曙鼽衄傷勢屍場世口姼姼詩意霜楓速藻壇山刻忐忑讬庇外動詞外路旺季紊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