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枯的意思、凡枯的詳細解釋
凡枯的解釋
比喻人世間的衆生。 宋 秦觀 《陪李公擇觀金地佛牙》詩:“願因今日詣真際,古松白日常蕭踈;乃知金仙妙難測,餘潤普及霑凡枯。”
詞語分解
- 凡的解釋 凡 á 平常的,不出奇的:平凡。凡庸。凡夫俗子。 指人世間(宗教或迷信的說法):凡塵。凡心。 所有的:凡年滿十八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凡是。 總共:全書凡二十八卷。 大概,要略:大凡。凡例。
- 枯的解釋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沒有了:幹枯。枯萎。枯槁。枯榮。枯魚銜索(串在繩索上的幹魚,形容存日不多)。 沒趣味,無生趣:枯燥。枯腸(喻枯澀貧乏的思路)。 榮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凡枯”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對其含義進行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fán kū
釋義:比喻人世間的衆生,既可指具象的萬物,也可形容事物失去活力、幹涸無生機的狀态。
二、結構與詞義分析
- “凡”:本義指平凡、塵世,如“凡人”即普通人,引申為人間、衆生。
- “枯”:原指草木幹涸,後擴展為失去生命力,如“枯萎”。
- 組合義:兩字結合後,既指塵世間的衆生,又暗含對生命脆弱或事物衰敗的隱喻。
三、使用場景
- 文學修辭:多用于描繪自然或人事的凋敝,如“古松白日常蕭疏……餘潤普及霑凡枯”(宋·秦觀詩)。
- 哲學思考:可表達對生命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如“凡枯皆如朝露”。
- 日常表達:形容失去活力的事物,例如“心若凡枯,再無波瀾”。
四、出處與演變
- 最早文獻:現存記載多見于宋代詩詞,如秦觀《陪李公擇觀金地佛牙》一詩。
- 誤傳澄清:部分資料提及《荀子·勸學》為起源,但核查原文并無此詞,可能是信息混淆。
五、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衆生、塵寰、草木皆兵(語境不同)。
- 反義詞:生機、盎然、欣欣向榮。
- 文化意涵: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枯榮循環”的哲思,與佛教“衆生皆苦”觀念有部分契合。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詩詞集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凡枯:該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
凡枯(fán k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凡(fán)的拆分部首是幾,凡字的總筆畫數是4。枯(kū)的拆分部首是木,枯字的總筆畫數是9。 凡字來源于象形字,用來表示“凡夫俗子”的意思。枯字來源于會意字,表示“樹木失去水分、生機或破敗”的意思。
根據繁體字的使用情況,凡枯這個詞沒有特定的繁體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凡字的形狀略有不同,沒有現代中間的橫折,而是直接從上到下寫成一個倒V形。枯字的書寫則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凡枯之物,皆有衰朽的時候。
2. 歲月凡枯,皆化作塵埃。
組詞:
凡事、凡人、凡俗、凡庸、凡夫、凡塵
近義詞:
幹枯、死氣沉沉、衰敗
反義詞:
蓬勃、生機盎然、枝繁葉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