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待機策應。《新唐書·張薦傳》:“ 周曾 奮發于外, 韋清 伺應于内。”
“伺應”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伺應的核心含義是待機策應,指在行動中等待時機、隨時準備響應或配合。該詞由“伺”(等待、觀察)和“應”(回應、順應)組成,強調在動态情境中靈活應對。
軍事/策略場景:
多用于描述内外配合的行動,如《新唐書·張薦傳》提到:“周曾奮發于外,韋清伺應于内”,意指一方主動出擊,另一方伺機策應。
現代引申義:
可擴展為隨時準備應對變化,例如工作中及時解決問題,或人際交往中順應他人需求。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伺應》(cì yì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人”和“言”,部首是漢字構造中的組成部分,有助于理解和記憶漢字的意義。根據筆畫的統計,它由9畫組成。
《伺應》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辭海》中有記載。它的意思是等候和回應。在古代,人們用這個詞來形容一種等待和回應的态度,即傾聽他人的話語,然後做出相應的行動。
在繁體字中,伺應的寫法保持一緻。
在古代,伺應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目前沒有明确的古代寫法被廣泛接受或記錄。
1.他總是能夠及時伺應人們的需求。
2.你應該學會伺應别人的感受。
伺服、應當、應答、侍應
應對、應允、回應、答複
忽視、無視、不理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