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響的意思、方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響的解釋

古磬類打擊樂器。由十六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長方鐵片組成,分兩排懸于架上。用小鐵槌擊奏,聲音清濁不等。創始于 南朝 梁 ,為 隋 唐 燕樂中常用樂器。 唐 牛殳 《方響歌》:“樂中何樂偏堪賞,無過夜深聽方響。”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下:“比上膳,以行在草草無樂,鸚鵡大呼:‘ 蔔尚樂 起方響!’久之曰:‘ 蔔娘子 不敬萬歲。’蓋 道君 時掌樂宮人以方響引樂者,故猶以舊例相呼。 高廟 為之罷膳泣下。” 清 袁于令 《西樓記·歸訊》:“引清謳,擊方響。”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樂舞聲歌·方響》、《文獻通考·樂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響是中國古代打擊樂器的一種,屬于金屬體鳴樂器類,形制與編磬相似但材質不同。其名源于"方形"與"聲響"的組合特征。

該樂器由十六枚大小相同的長方形鐵片組成,按音高順序分上下兩層懸挂于木架,演奏時用鐵槌敲擊發聲。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其音域可達兩個八度,音色清越透亮,南北朝時期已應用于宮廷雅樂。

曆史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

  1. 南北朝至隋代:主要作為禮器存在,多用于祭祀場合
  2. 唐代鼎盛期:被納入燕樂體系,敦煌壁畫第85窟存有演奏圖像
  3. 宋元後逐漸式微,明清時期僅存于少數地方樂種

日本正倉院現存唐代方響殘件,證實其鎏金工藝與《樂府雜錄》描述的"金銅為之"特征相符。現代民族樂隊中改良後的方響擴展至四十一枚音闆,音域達三個八度以上。

該樂器在古代音樂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既保留鐘磬樂器的懸鳴特性,又開創了金屬闆振的新聲學模式,對後世雲鑼、鋼片琴等樂器發展産生深遠影響。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皇朝禮器圖式》詳細繪有其陳設方式,印證其在宮廷禮儀中的特殊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方響”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具有以下核心特點:

  1. 基本定義 方響又稱“方晌”或“銅磬”,屬于磬類打擊樂器,由16塊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長方形鐵片組成,分兩排懸挂于架上,通過小鐵槌或木槌敲擊發音,音色清濁分明。

  2. 曆史發展

    • 起源: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時期,一說南朝梁(502-557年),另一說北周(557-581年)。
    • 盛行:隋唐時期成為燕樂(宮廷宴飲音樂)中的常用樂器,唐代詩人牛殳曾作《方響歌》描述其音色。
  3. 結構與演奏

    • 鐵片按音高順序排列,通過調整厚度實現音階變化,是中國古代最早具有固定音高的金屬打擊樂器之一。
    • 演奏時需用槌敲擊,聲音清脆洪亮,適合表現細膩的音樂情感,杜牧詩句“此時無聲勝有聲”即通過方響表達意境。
  4. 文化意義 方響不僅是樂器,還被賦予正直(“方”)與洪亮(“響”)的象征意義,古人取名時常用以寄托品格與志向。

擴展說明:方響在宋代後逐漸衰落,但其形制對後世編鐘、雲鑼等樂器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

嗷曹北鄙之聲鄙臣長策承宣吃得準躇蹰垂晩春櫃慈惠大謬燈語低眉下首杜茝碓嘴剛忌磆碌交煽頰適街溜子金符經久不衰謹慤汲深绠短九谷課士魁崛拉三扯四樂命曼根罵娘蒙輪夢熊冥行模闆目睫攀條攀摘牽複謙豫青瑣第鵲返卻足人道認清三角關系升朝笙庸神呪懾惴絲縷天幕吞鳥未央殿文鴛鮮卑山相就羨卒瑕翳韰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