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夜間行路。 明 許潮 《赤壁遊》:“舳艫燒盡欲黃昏,一望蘆花萬騎奔。莫道冥行無可畏,陰陵還有未招魂。”參見“ 冥行擿埴 ”。
(2).盲目行事。 元 揭傒斯 《大元敕賜修堰碑》:“為政不本於農,不先於水,是為不知務。不知務,是謂冥行之臣。”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隻是箇冥行妄作。”
“冥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如下:
夜間行路
指在黑暗中或沒有光照的環境下行走。例如《聊齋志異·席方平》中描述:“冥行百餘裡,至郡”,即摸黑趕路的情景。明許潮的《赤壁遊》也提到“莫道冥行無可畏”,進一步印證此用法。
盲目行事
比喻缺乏明确目标或理性思考的行動。元代揭傒斯在《大元敕賜修堰碑》中批評“冥行之臣”,指為政者不重視農業和水利的盲目行為。明代王守仁《傳習錄》也提到“冥行妄作”,強調缺乏省察的魯莽舉動。
不同文獻對“冥行”的側重略有差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國語辭典》等來源。
冥行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在黑暗中行走或行進,形容無光無亮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冥(míng):冖(mì)(3)、口(kǒu)(3)、冫(bīng)(2)
行(xíng):行(háng)(6)
來源:
《冥行》這個詞源于古代的詩詞文學,它常用來描述在幽暗、昏黃或沒有光明的情況下行走。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冥行常與夜、暗、黑等字一同出現,形容人在黑夜中迷失方向或前行。
繁體:
冥行的繁體字為「冥行」,并無明顯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冥行的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隨着時間推移而改變。但是,冥和行的基本形态并未大幅改變。
例句:
1. 深夜裡,他在山間進行冥行,希望能尋找到一絲光明。
2. 她在黑暗中冥冥行進,抓住最微弱的線索。
組詞:
冥冥、尋覓、迷途、暗夜等。
近義詞:
暗行、黑暗前行、夜行等。
反義詞:
明行、光明行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