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方麯 ”。1.竹织方扇。多用以障面。《北史·杨愔传》:“后有选人 鲁漫汉 ,自言猥贱,独不见识。 愔 曰:‘卿前在 元子思 坊骑秃尾草驴,经见我不下,以方麴鄣面,我何不识卿?’ 漫汉 惊服。” 明 杨慎 《丹铅总录·物用·方麯》:“《北史·杨愔传》‘以方麯障面’,读者不解‘方麯’为何语。按《説文》作筁,蚕薄也……《方言》‘薄谓之曲’,此云‘方麯障面’,盖竹织方扇也。”一说方曲形如饼而四棱,以木为之,亦团扇之类。见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扇》。
2.曲霉的一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作白醪酒法:用方麴五斤,细剉,以流水三斗五升,渍之再宿。”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冬米明酒法……用方麴十五斤酘之。米三斗,水四斗,合和酿之也。”
“方麴”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竹制方扇(障面工具)
指古代用竹编织的方形扇子,主要用于遮挡面部。这一用法在《北史·杨愔传》中有记载:杨愔曾以“方麴障面”质问鲁漫汉,对方因羞愧而惊服。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也提到“方麴”即竹织方扇,形制类似团扇。
酿酒用的曲霉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方麴”是制酒时使用的一种曲霉,如“用方麴五斤,细剉,以流水三斗五升,渍之再宿”。这里的“麴”同“曲”,指发酵用的微生物。
注意:提到的“成语解释”(遵循传统方法)可能为误读,权威古籍中未发现此用法。建议以竹扇和酒曲两种释义为主,具体需结合文献上下文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