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剛出生。 唐 劉禹錫 《谪九年賦》:“突弁之夫,我來始黃。合抱之木,我來猶芒。”按,《舊唐書·食貨志一》謂“男女始生者為黃”。
“始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剛出生”,主要用于描述嬰兒初生時的狀态。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指嬰兒剛出生的階段,源自古代戶籍制度中對新生兒的稱呼。《舊唐書·食貨志一》明确記載“男女始生者為黃”,這裡的“黃”特指新生兒戶籍登記時的年齡标識。
唐代劉禹錫在《谪九年賦》中寫道:“突弁之夫,我來始黃;合抱之木,我來猶芒。” 此句通過對比剛出生的嬰兒與細小的樹苗,暗喻時間流逝中生命與事物的成長過程。
需注意與“黃帝”無關,中關于華夏始祖黃帝的内容屬于同音詞混淆現象。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表達場景。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分析,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始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開始變黃的顔色。常用來形容葉子、花朵等植物在秋天或衰老時逐漸變黃。此外,始黃也可以指開始發黃的事物或現象。
始黃的左邊部首是“黃”,右邊則是“ㄥ”。
始的筆畫數為7,黃的筆畫數為11。
始黃源自于《離騷》這篇古代詩文,是屈原所作。全文中描述了離愁别緒以及自然界的變遷,其中提到:“日之渙兮,顧予獨無前,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有一種說法認為“唯别而已矣”表達了生命始終在忍受離别的痛苦,在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時,隻能黯然失色。
繁體字為「始黃」。
古代寫作始黃的時候,黃字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的連接處有兩個小點。
1. 秋天來臨,樹葉慢慢地開始始黃。
2. 鮮花凋謝之後,花瓣始黃。
始黃的相關詞語有“始發黃”、“開始變黃”等。
始黃的近義詞有“起黃”、“初變黃”。
始黃的反義詞是“終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