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諸侯之長。《禮記·王制》:“千裡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詩·邶風·<旄丘>序》:“ 狄人 迫逐 黎侯 , 黎侯 寓於 衛 , 衛 不能修方伯連帥之職, 黎 之臣子以責於 衛 也。”帥,一本作“ 率 ”。 唐 柳宗元 《封建論》:“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 明 葉向高 《方伯蠡源陳公考績序》:“今之藩司,古之方伯連帥,以句宣屏翰為職。”
(2).泛指地方長官。 唐 韓愈 《代張籍與李浙東書》:“方今居方伯連帥之職,坐一方,得專制於境内者,惟閣下心事犖犖,與俗輩不同。”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論二》:“其才皆可任方伯連帥。”
“方伯連帥”是中國古代政治體系中的特定稱謂,具有曆史演變和多重含義。以下為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方伯
原指殷周時期統轄一方的諸侯首領,如《禮記·王制》載:“千裡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
連帥
指十國諸侯的統領者,源于《禮記·王制》“十國以為連,連有帥”。唐代後逐漸演變為對地方高級官員的泛稱,如觀察使、按察使等。
諸侯之長
唐代柳宗元《封建論》提到“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表明其在分封制中的層級地位。
泛指地方長官
如唐代韓愈在《代張籍與李浙東書》中稱“居方伯連帥之職”者,實指掌握地方實權的官員;清代恽敬也以此詞代指有才能的地方大員。
該詞從具體的諸侯統領逐漸擴展為對省級或區域性官員的統稱,例如明代葉向高将“藩司”(省級行政機構)類比為古代的方伯連帥。
現代詞典中,“方伯連帥”主要保留兩個義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禮記·王制》、柳宗元《封建論》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網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