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伯連帥的意思、方伯連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伯連帥的解釋

(1).諸侯之長。《禮記·王制》:“千裡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詩·邶風·<旄丘>序》:“ 狄人 迫逐 黎侯 , 黎侯 寓於 衛 , 衛 不能修方伯連帥之職, 黎 之臣子以責於 衛 也。”帥,一本作“ 率 ”。 唐 柳宗元 《封建論》:“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 明 葉向高 《方伯蠡源陳公考績序》:“今之藩司,古之方伯連帥,以句宣屏翰為職。”

(2).泛指地方長官。 唐 韓愈 《代張籍與李浙東書》:“方今居方伯連帥之職,坐一方,得專制於境内者,惟閣下心事犖犖,與俗輩不同。”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論二》:“其才皆可任方伯連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伯連帥"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并稱,特指周代及後世所仿效的地方高級軍政長官,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曆史制度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分項釋義

  1. 方伯

    指古代統領一方諸侯的長官。源于周代分封制,為諸侯之長,負責監督、協調若幹諸侯國事務。"方"即區域,"伯"為長官之稱。

    來源:《禮記·王制》載:"千裡之外設方伯。"

    演變:後世引申為省級最高長官的代稱,如明清時期的布政使。

  2. 連帥

    指統領十國諸侯的首領。"連"取"聯合"之義,"帥"即統帥。

    來源:《禮記·王制》:"十國以為連,連有帥。"

    職能:負責協調諸侯國間的軍事與行政,屬方伯下屬的二級行政單位長官。

二、并稱意義

"方伯連帥"合用始見于唐代文獻,如柳宗元《封建論》:"于是有方伯連帥之職",代指層級分明的地方治理體系:

三、典源與流變

  1. 核心典籍

    • 《禮記·王制》首次系統記載其職官體系,為後世制度藍本。
    • 《漢書·百官公卿表》将漢代刺史職能類比為"方伯之職"。
  2. 詞義擴展

    唐宋後常用于借指封疆大吏。如清代趙翼《陔餘叢考》:"今人稱總督、巡撫為方伯連帥,本此。"


主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釋"伯""帥"字源。
  2.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卷十二《王制》注疏。
  3. 趙翼《陔餘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卷二十七"方伯連帥"條。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方伯""連帥"詞條。
  5. 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論周代地方層級。

網絡擴展解釋

“方伯連帥”是中國古代政治體系中的特定稱謂,具有曆史演變和多重含義。以下為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方伯
    原指殷周時期統轄一方的諸侯首領,如《禮記·王制》載:“千裡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

  2. 連帥
    指十國諸侯的統領者,源于《禮記·王制》“十國以為連,連有帥”。唐代後逐漸演變為對地方高級官員的泛稱,如觀察使、按察使等。

二、曆史用法與文獻記載

三、詞義擴展與演變

該詞從具體的諸侯統領逐漸擴展為對省級或區域性官員的統稱,例如明代葉向高将“藩司”(省級行政機構)類比為古代的方伯連帥。

四、現代釋義

現代詞典中,“方伯連帥”主要保留兩個義項:

  1. 古代諸侯聯盟的首領;
  2. 對地方行政長官的雅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禮記·王制》、柳宗元《封建論》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網站。

别人正在浏覽...

挨打受罵棒瘡本金不打布宜諾斯艾利斯顫掣昌作蟲子楚璧隋珍辍止殆庶倒嚼等樣地媪洞箫非禮粉父風蝕孤劍憨大皇帝之寶歡頭國會期呼牛作馬交輔挢枉過正截路接仗今有術祭獺緝治君贶具獄疽腫開筵空設檑木般伏抛塼骠騎屏扞丕運牽附強本弱支親覽窮短窮奢極侈拳王賽如商通山栗衰當益壯說不上嘴說到曹操,曹操就到太上皇後攤配兔角牛翼危戹相樛寫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