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緘的意思、發緘的詳細解釋
發緘的解釋
揭開器物或書劄的紮束或封口。 唐 獨孤及 《清簟賦》:“發緘而冰氣驚客,入座而波文滿目。” 唐 李商隱 《為河東公謝相國京兆公啟》:“伸紙發緘,悸魂流汗。”《元史·成宗紀一》:“凡上封事者,命中書省發緘視之,然後以聞。”
詞語分解
- 發的解釋 發 (發) ā 交付,送出:分發。發放。發行(批發)。 放,射:發射。百發百中。煥發。 表達,闡述:發表。發凡(陳述某一學科或一本書的要旨)。闡發。 散開,分散:發散。 開展,張大,擴大:發展。發揚。
- 緘的解釋 緘 (緘) ā 捆東西的繩索。 書信:緘素。緘紮。 封,閉:緘口。緘制(封鎖)。緘封。緘密。緘默。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發緘(fā jiān)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為開啟封緘的物品,特指拆開信件或文書。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發”:本義為“射出”,引申為“打開、開啟、啟封”。《說文解字》釋“發”為“射發也”,後擴展為“啟”之意,如“發函”“發封”。
- “緘”:指捆紮器物的繩索,後特指信封或文書的封口。《說文解字》注:“緘,束箧也”,即封閉箱箧,引申為密封的信件或文件。
二、詞義詳解
發緘即“啟封”,指拆開密封的書信、文件或包裹。其使用場景集中于:
- 書信往來:如收到信件後拆閱,古文中常見“發緘睹書”“發緘伸紙”等表述。
- 文書傳遞:官方文件或機密文書的開啟,需特定程式或權限。
- 象征意義:引申為揭開秘密或未知信息,如“發緘得真相”。
三、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發緘:拆開信封。唐李白《久别離》詩:‘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嗟。’”
注:此處“開緘”與“發緘”同義,均指啟信。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緘:封閉。常用作書信封口,如‘緘默’‘開緘’。”
注:雖未直接收錄“發緘”,但“開緘”為其近義詞,釋義可互證。
四、古籍用例
- 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
“開緘淚濡臆,讀詩心入脾。”(“開緘”即發緘)
- 白居易《初與元九别後忽夢見之》:
“開緘見手劄,一紙十三行。”
五、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漢語中,“發緘”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被“拆信”“啟封”替代,但仍見于:
- 文學創作:保留古雅語感的書面表達。
- 曆史研究:描述古代文書處理流程。
- 成語衍生:如“緘口不言”(與“發緘”的“開啟”形成反義對照)。
引用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杜甫、白居易詩作(《全唐詩》權威輯錄)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以上來源均基于權威出版物,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發緘”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發緘(拼音:fā jiān)指揭開器物或書劄的紮束或封口。具體表現為打開密封的物件(如信件、公文等),例如:
- 唐代獨孤及《清簟賦》提到“發緘而冰氣驚客”,描述打開封緘後的場景;
- 李商隱在書信中寫道“伸紙發緘,悸魂流汗”,體現拆封時的緊張情緒。
二、構成解析
- 發:此處意為“開啟、解開”,如“發信”即拆信;
- 緘:原指捆紮器物的繩索,後引申為“封口、密封”,如“緘封”“緘默”。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拆閱密封文件或書信的行為。例如《元史·成宗紀一》記載:“凡上封事者,命中書省發緘視之”,指官方處理密封奏章的過程。
四、注意事項
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較少,常見于文言或曆史文本。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拆封”“啟封”等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飽啜陂量不置褒貶讒頰褫魄沖緩傳繕賜腥大盆地雕斵兜詚凡調犯牛脖子斐什沸湧豐姿伏天光遠鬼見愁顧命大臣河東黑月侯不惑蔽澆滑金隄殼漏子刳脔撈家蓮房良愈林秀淪辱麋鳥匿曜旁睐袍罩兒偏稱切循侵陵诠訂叡敏蓐收颯爾撒臉施報十二衣詩聖收文水遞夫水坑水照雲光特誠五等爵霧幙毋窮五色縷相跟缃節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