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蒙受恥辱。 唐 劉知幾 《史通·五行志雜駁》:“自 昭公 已降, 晉 政多門,如以君事臣,居下僭上者,此乃因 昭 之失,漸至陵夷,匪由懲 厲 之弑,自取淪辱也。”《宣和遺事》後集:“此二聖所以蒙塵於沙漠,九廟之所以淪辱腥膻者。” 明 宋濂 《凝道記·秋風樞》:“雅瑟已調,不入清廟,肯淪辱於伶人之手乎?”
“淪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蒙受恥辱、尊嚴受損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延伸
強調“陷入不利境地”,如國家被外族入侵導緻尊嚴喪失(如古代中國某些王朝的淪陷),或個體因受辱罵、輕視而陷入精神困境。
曆史與文學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史通·五行志雜駁》或《宣和遺事》等典籍。
“淪辱”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受到極大的侮辱、恥辱或丢臉的待遇。
“淪辱”的部首是“水”,總共有11個筆畫。
“淪辱”的來源是古代漢字,“淪”是指沉沒、沉落的意思,“辱”是指受到侮辱。因此,“淪辱”表示被侮辱後失去了尊嚴或受到了損害。
“淪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淪辱」。
在古代,「淪辱」的寫法略有不同,用的是「淪辱」的形式。
1. 他因為一件小事而淪辱于衆人之前。
2. 這個國家曾經曆了殖民統治,深受淪辱。
受辱、自辱、辱罵、辱沒、侮辱等。
羞辱、恥辱、丢臉、污辱等。
尊重、榮耀、尊貴、光榮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