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缄的意思、发缄的详细解释
发缄的解释
揭开器物或书札的扎束或封口。 唐 独孤及 《清簟赋》:“发缄而冰气惊客,入座而波文满目。” 唐 李商隐 《为河东公谢相国京兆公启》:“伸纸发缄,悸魂流汗。”《元史·成宗纪一》:“凡上封事者,命中书省发缄视之,然后以闻。”
词语分解
- 发的解释 发 (發) ā 交付,送出:分发。发放。发行(批发)。 放,射:发射。百发百中。焕发。 表达,阐述:发表。发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发。 散开,分散:发散。 开展,张大,扩大:发展。发扬。
- 缄的解释 缄 (緘) ā 捆东西的绳索。 书信:缄素。缄扎。 封,闭:缄口。缄制(封锁)。缄封。缄密。缄默。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发缄(fā jiān)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为开启封缄的物品,特指拆开信件或文书。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 “发”:本义为“射出”,引申为“打开、开启、启封”。《说文解字》释“发”为“射发也”,后扩展为“启”之意,如“发函”“发封”。
- “缄”:指捆扎器物的绳索,后特指信封或文书的封口。《说文解字》注:“缄,束箧也”,即封闭箱箧,引申为密封的信件或文件。
二、词义详解
发缄即“启封”,指拆开密封的书信、文件或包裹。其使用场景集中于:
- 书信往来:如收到信件后拆阅,古文中常见“发缄睹书”“发缄伸纸”等表述。
- 文书传递:官方文件或机密文书的开启,需特定程序或权限。
- 象征意义:引申为揭开秘密或未知信息,如“发缄得真相”。
三、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发缄:拆开信封。唐李白《久别离》诗:‘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注:此处“开缄”与“发缄”同义,均指启信。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缄:封闭。常用作书信封口,如‘缄默’‘开缄’。”
注:虽未直接收录“发缄”,但“开缄”为其近义词,释义可互证。
四、古籍用例
- 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开缄泪濡臆,读诗心入脾。”(“开缄”即发缄)
- 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
“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
五、现代使用场景
当代汉语中,“发缄”一词已较少使用,多被“拆信”“启封”替代,但仍见于:
- 文学创作:保留古雅语感的书面表达。
- 历史研究:描述古代文书处理流程。
- 成语衍生:如“缄口不言”(与“发缄”的“开启”形成反义对照)。
引用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杜甫、白居易诗作(《全唐诗》权威辑录)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以上来源均基于权威出版物,符合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发缄”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发缄(拼音:fā jiān)指揭开器物或书札的扎束或封口。具体表现为打开密封的物件(如信件、公文等),例如:
- 唐代独孤及《清簟赋》提到“发缄而冰气惊客”,描述打开封缄后的场景;
- 李商隐在书信中写道“伸纸发缄,悸魂流汗”,体现拆封时的紧张情绪。
二、构成解析
- 发:此处意为“开启、解开”,如“发信”即拆信;
- 缄:原指捆扎器物的绳索,后引申为“封口、密封”,如“缄封”“缄默”。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拆阅密封文件或书信的行为。例如《元史·成宗纪一》记载:“凡上封事者,命中书省发缄视之”,指官方处理密封奏章的过程。
四、注意事项
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较少,常见于文言或历史文本。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拆封”“启封”等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被出北向绷劲变故易常测候长撎吃醋褫革抽擢黜妇戳舌打扒角大杯打虎动脑子斗拢二智恶作剧飞瞰封额俯览辜恩背义郭门寒山子豪发怀喜环衬茭艹缉盗截肪矜功自伐考终款款轻轻裂壤利剑栗理留都律科梅朵磨垄囊头凝科女匽奇车青筐柔蔓叡敏赏号山醪牲醪绳下生愿水心剑透快王术畏偄午节五星聚饷项虓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