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患子的俗稱。舊俗采之令童子佩戴,或懸于門上,雲可以避鬼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無患子》:“俗名為鬼見愁。” 清 王夫之 《鬼見愁贊》序:“亦草木之實,生 武當山 谷。或採令童子佩之,雲辟鬼魅。狀類 粵 西所産豬腰子而圓小精潤,茶褐色,有深黑文緣其間。”
“鬼見愁”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綜合權威來源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1. 成語用法(形容極端困難) 發音為guǐ jiàn chóu,字面意為“連鬼見了都發愁”,比喻事情極其棘手或困境難以解決。常用于描述工作難題、複雜問題或高壓場景(如高難度考試)。
2. 植物名稱(無患子的俗稱) •植物特性:無患子科植物,果實被舊俗認為有驅邪功效,常讓兒童佩戴或懸挂門上避鬼魅。 •藥用價值:民間偏方用于治療腎病、風濕,主要生長于伏牛山等地區。
3. 方言與比喻義 • 廣東方言中可形容令人極度恐懼的事物,或戲谑表達棘手問題; • 個别語境中指兇殘暴戾之人(如“人見人怕,鬼見愁”)。
4. 其他引申含義 • 舊時兒童發型名稱(《俗語考原》記載); • 特定植物的别名,如甲申灌木因帶刺被稱為“鬼見愁”。
以上内容綜合了成語、植物學、民俗及方言等多維度解釋,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權威詞典或文獻。
《鬼見愁》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非常害怕、擔心或是焦慮不安。它的拆分部首是鬼(gui3)和見(jian4),鬼作為一個單獨的部首,通常表示與鬼或者神靈有關的意思,見則代表看、看見。
《鬼見愁》這個成語總共有13個筆畫。
《鬼見愁》最早出現在《紅樓夢》這本中國古代文學名著中。其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是描述黛玉看到自己親近的人因為不幸而死,引發了她非常擔心和害怕的情緒。所以這成語便有了“人非常害怕和擔心”的意義。在繁體字中,鬼見愁可以寫作“鬼見愁”。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變化。而鬼見愁這個成語最早的古漢字寫法是“鬼見愁”,也就是和繁體字相同。
1. 她從小就很膽小,一點風吹草動就像見了鬼,可以說是個鬼見愁的人。
2. 在面對一次重要考試之前,他整天鬼鬼祟祟的,看起來像是鬼見愁一樣。
組詞:鬼鬼祟祟、鬼迷心竅、鬼哭狼嚎。
近義詞:膽戰心驚、心驚膽戰、惴惴不安。
反義詞:無憂無慮、大膽無懼、泰然自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