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伐國的意思、伐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伐國的解釋

征伐别國。《左傳·昭公四年》:“召諸侯而來,伐國而克城。”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聲色》:“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從而至?” 明 劉基 《莒人伐我東鄙》:“伐國而圍人之邑與救患而入人邑者,皆王法之所不容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伐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武力攻打、征讨他國。該詞由“伐”與“國”組合而成,需結合兩字的古義及曆史語境理解:

  1. 字義解析:

    • 伐 (fá):本義為“砍斫”,如砍伐樹木。引申為“進攻”、“征讨”、“攻打”。在軍事語境中,“伐”常指以正義或公開名義發動的軍事行動,有時帶有“聲讨罪過”的意味,區别于單純的侵略或偷襲(如“侵”、“襲”)。《說文解字》釋:“伐,擊也。”(來源:漢典 - 《說文解字》釋義)
    • 國 (guó):指古代諸侯的封地、邦國,即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與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相近,但規模通常較小。
  2. 合成詞義:

    • “伐國”即指“攻打、征讨(其他)諸侯國”。它描述的是一種國家間的軍事沖突行為,通常由一方(通常是實力較強的國家或宗主國)主動發起,旨在征服、懲罰、削弱或消滅目标國家。
    • 例如:

      “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歸市者弗止,芸者不變,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後,後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來源:國學大師 - 《孟子》原文) 此段中讨論征伐他國(如燕國)的行為及其應遵循的道義原則。

  3. 語境特征:

    • 曆史背景:該詞多見于先秦至兩漢文獻,反映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争霸、兼并戰争頻繁的曆史現實。
    • 道義色彩:古代文獻中讨論“伐國”時,常伴隨對其正當性(如是否“吊民伐罪”)的評判。儒家強調“伐國”需有正當理由(如對方暴虐無道),并應盡量減少對平民的傷害(“誅其君,吊其民”)。
    • 戰略目标:伐國的目的多樣,包括擴張領土、争奪資源、建立霸權、報複、履行盟約義務等。

“伐國”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古漢語詞彙,意指以軍事手段攻打、征讨其他諸侯國。其核心在于“伐”的進攻、征讨之義與“國”的邦國、封地之義相結合,生動體現了古代中國諸侯林立、戰争頻仍的時代特征。理解該詞需結合“伐”所蘊含的(宣稱的)正義性與公開性,以及“國”所指代的具體政治實體。

網絡擴展解釋

“伐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武力征伐其他國家。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伐”指征伐、攻打,“國”指國家,合起來表示以軍事手段侵略或征服其他國家的行為。例如《左傳》中“伐國而克城”即描述攻占他國城池的場景。

二、曆史用法與古籍例證

  1. 軍事征服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國家間的戰争行為,如《漢書·董仲舒傳》提到“伐國不問仁人”,強調軍事擴張與道德準則的沖突。
  2. 政治合法性讨論
    明代劉基在《莒人伐我東鄙》中批評伐國行為“王法不容”,反映古代對戰争合法性的反思。

三、現代語境下的使用

現代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描述,指代古代國家間的武力沖突,如秦國統一六國等曆史事件。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帶有曆史特定性,不用于描述當代國際關系。

四、延伸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漢書》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稗耳販目辨理不食黜放爨人道砟點紙畫字釘書匠笃烈飛旋羔兒酒高燒狗市古北口龜駞桂苑毫忽懷寄黃旛呼號艱苦奮鬥堅貞不渝孑裂竭忠盡智濟公九和疾言幾桌開腔控款口頭語刳松攔護冷坐零桂盧犬厖褫朋知前和乾浄利索峮嶙噬菌體淑靈搜根剔齒貪殺貪庸鐵蠶豆晩娘猬奮免服沃洲無皂白無遮大會相嘔顯軌相越嫌名小兒強解事曉鏡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