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伐国的意思、伐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伐国的解释

征伐别国。《左传·昭公四年》:“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声色》:“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从而至?” 明 刘基 《莒人伐我东鄙》:“伐国而围人之邑与救患而入人邑者,皆王法之所不容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伐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武力攻打、征讨他国。该词由“伐”与“国”组合而成,需结合两字的古义及历史语境理解:

  1. 字义解析:

    • 伐 (fá):本义为“砍斫”,如砍伐树木。引申为“进攻”、“征讨”、“攻打”。在军事语境中,“伐”常指以正义或公开名义发动的军事行动,有时带有“声讨罪过”的意味,区别于单纯的侵略或偷袭(如“侵”、“袭”)。《说文解字》释:“伐,击也。”(来源:汉典 - 《说文解字》释义)
    • 国 (guó):指古代诸侯的封地、邦国,即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相近,但规模通常较小。
  2. 合成词义:

    • “伐国”即指“攻打、征讨(其他)诸侯国”。它描述的是一种国家间的军事冲突行为,通常由一方(通常是实力较强的国家或宗主国)主动发起,旨在征服、惩罚、削弱或消灭目标国家。
    • 例如: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来源:国学大师 - 《孟子》原文) 此段中讨论征伐他国(如燕国)的行为及其应遵循的道义原则。

  3. 语境特征:

    • 历史背景:该词多见于先秦至两汉文献,反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的历史现实。
    • 道义色彩:古代文献中讨论“伐国”时,常伴随对其正当性(如是否“吊民伐罪”)的评判。儒家强调“伐国”需有正当理由(如对方暴虐无道),并应尽量减少对平民的伤害(“诛其君,吊其民”)。
    • 战略目标:伐国的目的多样,包括扩张领土、争夺资源、建立霸权、报复、履行盟约义务等。

“伐国”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古汉语词汇,意指以军事手段攻打、征讨其他诸侯国。其核心在于“伐”的进攻、征讨之义与“国”的邦国、封地之义相结合,生动体现了古代中国诸侯林立、战争频仍的时代特征。理解该词需结合“伐”所蕴含的(宣称的)正义性与公开性,以及“国”所指代的具体政治实体。

网络扩展解释

“伐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过武力征伐其他国家。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伐”指征伐、攻打,“国”指国家,合起来表示以军事手段侵略或征服其他国家的行为。例如《左传》中“伐国而克城”即描述攻占他国城池的场景。

二、历史用法与古籍例证

  1. 军事征服
    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国家间的战争行为,如《汉书·董仲舒传》提到“伐国不问仁人”,强调军事扩张与道德准则的冲突。
  2. 政治合法性讨论
    明代刘基在《莒人伐我东鄙》中批评伐国行为“王法不容”,反映古代对战争合法性的反思。

三、现代语境下的使用

现代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描述,指代古代国家间的武力冲突,如秦国统一六国等历史事件。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带有历史特定性,不用于描述当代国际关系。

四、延伸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古籍原文,可参考《左传》《汉书》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粮板实抱一麤衣打硪簟文叮当叮问返耕缝衽风速奉献辅德芙奴传改视刚謇高进高藻贵妃榻寒促潢汙蝴蝶会悔悖贱疎浇祷井斜决撒均布儁彦匡国济时愧忏兰焚朗节连星廉约流沫龙纱论材马鬉没干缠蒙子盘头气疾人道主义撒子绍兴戏实细水钵嗣芳私室太忙生桃雀庭阶违命侯围网屋基吴三桂相假祥练谢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