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時節的意思、時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時節的解釋

(1) [season]∶季節;時令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2) 又如:清明時節;秋收時節

(3) [time]∶時候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詳細解釋

(1).四時的節日。《呂氏春秋·尊師》:“敬祭之術,時節為務。” 高誘 注:“四時之節。” 宋 歐陽修 《初至夷陵答蘇子美見寄》詩:“時節同 荊 俗,民風載 楚 謡。”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訪翠》:“這院中名妓……每遇時節,便做盛會。”

(2).節令;季節。《管子·君臣下》:“故能飾大義,審時節,上以禮神明,下以義輔佐者,明君之道。” 宋 楊萬裡 《黃6*菊》詩:“比他紅紫開差晚,時節來時畢竟開。” 楊朔 《海市》:“桃花時節,也是萬物繁生的時節。”

(3).合時而有節律。《國語·晉語八》:“夫德廣遠而有時節,是以遠服而邇不遷。” 韋昭 注:“作之有時,動之有序。”《漢書·魏相傳》:“君動靜以道,奉順陰陽,則日月光明,風雨時節。”

(4).時光;時候。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朱子語類》卷六九:“那時節無可做,隻得恐懼。” 郭小川 《正當山青水綠花開時》詩:“這時節,在睡夢中都遇見動人場景、奮發雄姿。”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時節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時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釋,綜合各類文獻來源歸納如下:

一、基本詞義

  1. 季節與時令
    指自然氣候變化的周期性時間劃分,如春、夏、秋、冬四季,或二十四節氣中的特定節令。例如: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此處“時節”指春季的時令。
    • 清明、秋收等特定時間段也被稱為“時節”。
  2. 時間或時候
    泛指某一具體的時間節點或階段。例如:

    • “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指重逢的特定時刻。
    • 現代用法如“農忙時節”,強調農事活動集中的時間段。

二、曆史與文化的延伸含義

  1. 四時八節
    源自古代農曆對時間的劃分,将一年分為“四時”(春、夏、秋、冬)和“八節”(立春、春分等八個節氣),統稱“時節”。這種劃分與農耕文化密切相關,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觀察。

  2. 節慶與祭祀
    古代文獻如《呂氏春秋》提到“時節為務”,指四時中的祭祀活動,說明“時節”也關聯傳統禮儀和民俗。


三、文學與修辭用法

  1. 拟人化表達
    如“好雨知時節”,賦予自然現象以人的感知能力,增強詩意。
  2. 象征時光流轉
    常通過季節更疊暗喻人生際遇,如“時節來時畢竟開”(楊萬裡《黃菊》),借花開時節表達對時機的思考。

四、現代應用場景


“時節”既承載自然規律的時間劃分(季節、節氣),又蘊含人文情感(時光、際遇),是漢語中兼具實用與詩意的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詩詞賞析,可參考《管子·君臣下》、杜甫詩作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時節的意思

時節是一個漢語詞語,常常用來表示時間的階段或季節的更替。

拆分部首和筆畫

時節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日”字的“日”部,右邊是“旦”字的“旦”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0。

來源

時節一詞最早見于《詩經·秦風·時世》:“時世不至,亂靡有咎。”在古代漢語中,時指的是天空的日晷,節指的是陽光所照射到的地方。通過時節,人們可以感知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更替。

繁體

時節的繁體字為「時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時節的寫法為「時節」。其中,“時”字采用彳形旁作為部首,表示時間的流逝,而“節”字采用竹字旁作為部首,表示陽光的投射。

例句

1.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時節,花朵綻放,萬物複蘇。

2. 夏天是一個炎熱的時節,陽光強烈,人們喜歡到海灘去遊泳。

3.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時節,收獲的喜悅充滿了田野。

4. 冬天是一個寒冷的時節,大地被冰雪覆蓋,人們穿上厚厚的衣服保暖。

組詞

1. 春時:指春季的時候。

2. 時代:表示某個曆史時期。

3. 時光:表示時間的流逝。

4. 安時:指依照規定的時間。

近義詞

季節、日期、時候、時期

反義詞

長久、永恒、常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