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颠跌,奔波。 明 袁宏道 《瓶史·好事》:“古之負花癖者,聞人譚一異花,雖深谷峻嶺,不憚蹶躄而從之,至於濃寒盛暑,皮膚皴鱗,汗垢如泥,皆所不知。”
“蹶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jué bì,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分析如下:
颠跌、跌倒
指身體失去平衡而摔倒,或形容奔波勞碌的狀态。例如明代袁宏道《瓶史·好事》中描述古人為了尋花“不憚蹶躄而從之”,即不懼颠仆跌倒也要前往。
進一步補充,“蹶”本義為“倒下、跌倒”,如《呂氏春秋》中“處足則為萎,為蹶”,均與肢體失衡相關。
奔波、勞碌
引申為因急切追求某事而四處奔走的狀态。如上述文獻中“深谷峻嶺,不憚蹶躄”即強調為尋花不辭辛勞奔波。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包括“颠仆”“奔波”,反義詞可對應“安穩”“順遂”。
“雖深谷峻嶺,不憚蹶躄而從之。”(明·袁宏道)
意為:即便面對險峻山谷,也不怕颠仆跌倒而追隨。
如需進一步了解“蹶”的擴展含義(如“尥蹶子”指騾馬踢腿),可參考漢典等權威釋義。
蹶躄(jué bì)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攵”、“犭”、“豕”、“虍”四個部首,共計14個筆畫。
蹶躄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字形式,它的繁體寫法是“撅襞”。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蹶躄采用了更加複雜的形狀和結構,充滿了古代書法的美感。
蹶躄可以用于以下情境的組詞:
以下是一些關于蹶躄的例句:
近義詞:踉跄、搖搖欲墜。
反義詞:穩定、平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