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德;上天的恩澤。《晉書·四夷傳序》:“夫恢恢乾德,萬類之所資始;蕩蕩坤儀,九區之所鈞載。” 唐 包佶 《祀雨師樂章·亞獻終獻》:“神行令,瑞飛空。迎乾德,祈歲功。”
(2).帝王之德。 漢 焦贛 《易林·升之艮》:“ 西戎 獯鬻 ,病於我國,扶 陝 之 岐 ,以保乾德。”《三國志·吳志·薛瑩傳》:“乾德博好,文雅是貴。”
(3).剛徤之德。 三國 魏 曹植 《鹖賦》:“體貞剛之烈性,亮乾德之所輔。”
乾德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指天象運行所體現的剛健不息之德。《易經·乾卦·象傳》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即強調乾德象征天道剛健、永不停息的特質。此義項源于“乾”在《周易》中代表“天”,故“乾德”即天之德性,引申為自然規律的恒常性與生命力。
古代文獻中常以“乾德”喻指帝王的德行與功業。因帝王稱“天子”,其德行需效法天道,故《漢語大詞典》釋為“帝王之德”。如《晉書·後妃傳》載“德配乾德”,即頌揚後妃德行與帝王相配,體現君權天授的哲學觀。
在陰陽哲學體系中,“乾”屬陽、剛、動,故“乾德”代表積極進取、剛強堅毅的精神品質。《漢語大字典》指出其包含“剛健”“創生”之意,與“坤德”(柔順之德)相對,共同構成萬物化生的二元動力。
儒家思想将“乾德”視為道德修養的至高标準。如《周易·文言傳》稱“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喻指君子應具備開創、通達、利萬物而不争的聖德,成為傳統士人追求的精神标杆。
權威參考來源:
“乾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án dé,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指自然界的恩惠與天道的力量。例如《晉書·四夷傳序》提到“恢恢乾德,萬類之所資始”,強調天德對萬物的滋養。唐代詩人包佶在祭祀詩中亦用“迎乾德”表達對上天的敬仰。
象征君主的德行與治國能力。漢代焦贛《易林》中以“保乾德”比喻維護帝王權威;《三國志·吳志》中“乾德博好”則指君主廣納賢才的品德。
源自《周易》中“乾”卦的剛健屬性,形容堅韌、正直的品格。曹植在《鹖賦》中以“亮乾德之所輔”贊美剛毅的德行。
該詞涵蓋自然、倫理、政治等多重維度,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易林》等古籍或曆史年表。
百夫良白記備份丙舍才華橫溢稱觞舉壽闖喪蠢左蹙蹋打诳語點閲釣家虭蟧東白焚草服習改弦轍剛方供暖攻玉購買力孤憤詭差過遣旱年禾子環渎怳歘溷渎昏醟獲命架海金梁降服狼崽連抱零數力作邁種滿坎眠輿齧臂之好拟足排風剽薄披荊斬棘瓶竭罍恥輕死奇蹄目凄悒曲昭人面桃花升工式燕吮疽舐痔送駕畏害五道鰕魁翔師息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