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宮殿、官府、祠廟、陵墓前由雙阙組成的出入口。《易·說卦》:“為小石,為門闕。” 高亨 注:“門之兩旁築臺,其臺謂之闕,亦謂之觀。艮為山。門闕高崇,似兩山對峙,故艮為門闕。”《新唐書·馬周傳》:“臣伏見 大安宮 的宮城右,牆宇門闕方 紫極 為卑小。”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巉岩壁立,左右兩相對峙,俨如 巫峽 兩岸,形成天然門阙。”
“門阙”是古代中國建築中的一種重要結構,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指古代宮殿、官府、祠廟、陵墓等建築群入口處由雙阙對稱組成的出入口标志。其名稱源于《周易·說卦》中“艮為山,為門阙”的記載,因雙阙高聳對峙如山而得名。
典型遺存包括四川雅安高頤阙(東漢)、登封少室阙(漢代祠廟阙)等,多為石質結構,表面雕刻有銘文或圖案,具有重要考古價值。
注:如需完整文獻記載或更多建築案例,可參考《中國古代建築史》等權威著作。
《門阙》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門和阙兩個字。下面将分别介紹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門包含了兩個部首,左半部是“門”,右半部是“開”。
筆畫:門字一共有3畫。
來源:門字起源于象形,形狀類似兩扇開門。
繁體:門。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康熙字典》中,門的寫法為“門”,下部有個“開”的形狀。
例句:他走進了大門。
拆分部首:阙包含了兩個部首,上面的部分是“阝”,下面的部分是“夭”。
筆畫:阙字一共有10畫。
來源:阙字起源于象形兼指事,古代多用以表示山洞或建築中空的部分。
繁體:闕。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康熙字典》中,阙的寫法為“闕”,上面的部分是“阝”,下面的部分是“兲”。
例句:這座宮殿的大門上方雕有華麗的阙。
門阙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門第、空門大派、門前三包。
門阙的近義詞有:
大門、門戶、門庭。
門阙的反義詞有:
門前、通道、門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