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逼。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义军大都督邀 洪 为将兵都尉,累见敦迫。” 宋 欧阳修 《右监门卫将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人自誓不嫁,宗族敦迫,其守益坚。” 白蕉 《袁世凯与************》:“詔旨敦迫,急於星火。”亦谓紧迫。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 肃宗 登宝位,塞望势敦迫。”
“敦迫”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ūn pò,其核心含义为催逼、敦促,带有强烈的紧迫感。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敦迫”兼具行动催促与形势压迫的双重意味,适用于描述需快速响应的紧迫情境。如需更多用例,可参考古籍如《抱朴子》或《八哀诗》。
敦迫(dūn pò)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强迫、逼迫、促使。常用来形容某种力量或者压力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使其不得不做某事。
拆分部首和笔画:敦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人部(亻),右边是屯部(屯)。它共有14笔。
来源:敦迫这个词的来源与古代的军事制度有关。屯部表示聚集,人部表示人们。敦迫从字义上表达了人们被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集体压力,被强迫做某事的意思。
繁体:敦迫的繁体字是『踆迫』,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敦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它的古体字是『㵢』,是由一个表示山的厂字旁边加上多个横、竖、点等笔画构成。
例句:1. 老板敦迫员工加班,造成了极大的工作压力。
2. 政府采取敦迫手段,强制推行了一项新政策。
常见的与敦迫相关的词语有:敦促、迫使、强制、催促等。
近义词:与敦迫意思相近的词语包括:逼迫、催逼、催促等。
反义词:与敦迫意思相反的词语包括:劝解、慰问、鼓励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