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廪費的意思、廪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廪費的解釋

亦作“廪費”。謂公用經費。 明 李東陽 《樂亭知縣蔣原用墓志銘》:“歲所得,常廪費不足,則繼以家槖。未常苟取,人信其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廪費"是由"廪"和"費"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文獻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源釋義

  1. 廪(lǐn):《說文解字》釋為"谷所振入",本義為糧倉,《周禮》記載"廪人掌九谷之數"印證其官府儲糧功能。後引申為官方發放的糧食補助,《漢語大詞典》載"廪給"即指官府供給的米糧。
  2. 費(fèi):《玉篇》作"用也",原指錢財開支,《左傳》有"公室之費"指公家支出。組合後特指官方財政性支出。

二、文獻釋義 該詞多見于古代財政制度,如宋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增太學生廪費",指增加國子監學子的膳食津貼。明代《萬曆會計錄》中"廪費銀兩"指儲備物資的專項經費,屬于戶部管理的財政項目(《中國曆代食貨志彙編》。

三、現代應用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該詞标注為曆史詞彙,釋義為"舊時指官府發放的糧食費用"。當代學術研究中,多用于經濟史領域,如彭信威《中國貨币史》分析唐代官員俸祿時,将"職田廪費"列為收入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廪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廪費(lǐn fèi),亦作“廪費”,指公用經費。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政府或公共事務中的常規開支,例如地方官員的俸祿、行政支出等。當公用經費不足時,可能需動用私人財産補充(如明代李東陽記載的案例)。


二、來源與用法

  1.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李東陽的《樂亭知縣蔣原用墓志銘》:“歲所得,常廪費不足,則繼以家槖。未常苟取,人信其廉。”
    此句表明蔣原用為官清廉,公用經費不足時自掏腰包,未貪取財物。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公文或史書記載,與地方財政、官員俸祿相關,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三、字義分解


四、相關擴展

需注意,該詞權威文獻記載較少,建議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明史》或地方志等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樂窩别恨秉钺鉢略不名一文裁截詫異逞能塵缁崇虛頂梁骨豆角兒防禦工事梵夾菲律賓豐麗鳳屏覆庇附加丐取關咨國際勞動節含怨涸溜弘敞火厝江浒曒曒街鼓敬酒不吃吃罰酒靜局菁英豈弟君子另開螺號美選尨雜迷骛莫何弗谟猷嶷嶷攀拟窮黎起人七生七死擾穣三徙教生力軍聖世手腳說詞松亭太初甜膩膩田原通透屯種托質媟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