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at race or swimming race on the tide] 在潮中戲水
父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遊。——蘇轍《競渡》
弄潮之樂
在潮水裡遊水作戲。以 錢塘 弄潮最著名。又 南宋 臨安 風俗,八月觀潮,少年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稱弄潮之戲。參閱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觀潮》。 宋 王谠 《唐語林·夙慧》:“ 杭州 端午競渡,於 錢塘 弄潮。” 宋 蘇轍 《競渡》詩:“父老不知招 屈 恨,少年争作弄潮遊。” 清 李漁 《蜃中樓·訓女》:“又何曾步出瀟湘手弄潮。” 魯迅 《呐喊·社戲》:“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凫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
“弄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多個角度綜合解析:
指在潮水中戲水或搏浪的體育活動,尤其在錢塘江等水域盛行。參與者(稱“弄潮兒”)常在潮頭迎浪而遊,展現泅水技巧,并手持彩旗增添觀賞性。
雖以錢塘江觀潮最為著名,但其他水域(如杭州、吳越地區)也有類似活動,并非局限于特定地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曆史記載,可參考《夢粱錄》《左傳》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弄潮》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主動地參與或引領一種潮流或潮水向前推進的狀态。它源自于中國的海洋文化,與海浪沖擊岸邊的現象相比喻。通過橫掃來臨的波潮,表達了積極主動、積極進取的意義。
根據《康熙字典》,《弄潮》這個詞分解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弓”和“水”。其中,“弓”部表示彎曲,指出了潮水的形狀;“水”部則表示液體,指出了潮水的本質。從筆畫上來看,整個詞共有11筆。
《弄潮》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詩經,其中一句古詩“不入倉井食穰苴,飄風吹雲弄巫山”中就出現了“弄巫山”的用法。後來,“弄巫山”引申為“引導或操縱衆人為己所用”,而“弄潮”則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繁體字中,弄潮以「弄潮」的形式呈現。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弄潮》的古代寫法分别為「王沖」。當時的寫法不同于現代漢字的結構和形狀,但字義保持不變。
1. 他總是喜歡在時尚潮流中弄潮兒。 2. 她以自己的創新理念在市場上弄潮。 3. 他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在業内弄潮了多年。
組詞:潮水、潮流、潮汐、潮濕
近義詞:引領、導向、開創、主導
反義詞:守舊、被動、隨波逐流、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