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國家校理藏書之所。《後漢書·班固傳上》:“﹝ 班超 ﹞具言 固 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 顯宗 甚奇之,召詣校書部。”
校書部是中國古代文獻學領域的重要概念,指專門負責典籍校勘、整理和編目的官方機構。該名稱由三個核心語素構成:"校"指校雠,即比對文本、訂正訛誤的學術工作;"書"指典籍文獻;"部"指政府設立的職能部門。
從曆史沿革考察,校書部的職能可追溯至漢代。東漢班固《後漢書·百官志》記載,蘭台令史負責"典校秘書",其工作内容包含校勘皇家藏書、編定目錄。《東觀漢記》卷十二提及永元四年(92年)設立"校書郎"官職,可視為校書部的前身機構。唐代杜佑《通典·職官八》詳載秘書省下設"校書郎十人,正九品上,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的建制。
校書部的核心職能包含三個方面:其一,版本校勘,如劉向《别錄》所載"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其二,目錄編纂,典型成果如《七略》分類體系;其三,文本修複,據《隋書·經籍志》記載,秘書監需"補續殘缺,正其訛謬"。這些工作對中華典籍傳承具有奠基作用,奠定了"目錄學""校雠學"的學術傳統。
重要參考文獻:
“校書部”是古代中國負責書籍校勘的官方機構,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古代官府中專司校勘、校對書籍的部門,主要職能是對國家藏書進行審定、比對和文字校正,确保典籍的準确性與完整性。
該機構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據《後漢書·班固傳》記載,班固曾因著述才能被召至校書部任職,反映出其在文獻整理中的重要性。
該詞也被引申為對某領域具備極強審查、校對能力的人,例如形容學者在學術研究中嚴謹的考據能力。
讀音存在兩種常見說法:
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注音或專業辭書。
更多信息可查閱《後漢書》相關記載或漢典等專業辭書。
奧理闆弱卞田居鄙縣不能不參告攙燕搶攘重席從公單幅門掉隊雕心鴈爪阿意取容鵝子風流人風言醋語服屦胳膊腕子貫魚之序孤梗規誡浩裾合圍紅旗手溷章肩膀嚼啜交中金錯刀齎議列例外籠絷蓬門筚戶片劄埤汙蒱盧淺色牽掌祈祓秦鳳窮追猛打秋暑人歡馬叫聖澤睡寐肆慢私誼天陳天生一對天值地值銅鲸通厲委細危言高論五零二落箱交相撄弦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