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惇淳 ”。纯厚貌。《后汉书·第五伦传论》:“ 第五伦 峭覈为方,非夫愷悌之士,省其奏议,惇惇归诸宽厚,将惩苛切之敝使其然乎?” 唐 陈子昂 《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诗:“生涯良浩浩,天命固惇惇。” 宋 苏舜钦 《荐王景仁启》:“有尉 王景仁 者,性质惇淳,所向通彻。”
“惇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ūn dūn(注音:ㄉㄨㄣ ㄉㄨㄣ),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基本含义
指“纯厚、仁厚的样子”,常用于形容人的敦厚性格或宽厚品德。例如《后汉书·第五伦传论》中提到“惇惇归诸宽厚”,即强调以宽厚态度待人。
引证与出处
相关用法
现代解释
在汉语词典中,该词被归类为描述性格或品德的形容词,强调纯朴、宽厚的特质。
总结来看,“惇惇”是一个具有褒义色彩的词汇,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表达对人物品性的赞美。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及唐代诗文。
《惇惇》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真诚、真纯、真实。表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真实可靠,毫不虚伪做作。
《惇惇》的拆分部首是心,总共有12个笔画。
《惇惇》是由两个相同的汉字“惇”组成的重复词语,“惇”的本义为行为纯正的样子,追本溯源,可追溯至《汉书》中,曹操赞许一名将领时用到了“惇厚可比”这样的描述。后来,人们根据汉字的字形和意义延伸,形成了《惇惇》这一词语。
《惇惇》的繁体字为「敦敦」。
在古代书法中,人们常使用篆书、隶书等写法来书写《惇惇》这个词,其字形会有所变化。例如,篆书中的写法可能是“惇惇”,隶书中的写法可能是“惇惇”。不同的时期和书法风格,汉字的结构与书写方式也有所变化。
他的品行高尚,德行丰厚,真是一个惇惇的人。
惇情、护惇、惇道、惇襄。
真挚、真诚、真实、纯真。
虚伪、做作、伪善、虚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