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one's nose stopped up] 鼻子不通氣
鼻腔由于黏膜腫脹或鼻中隔彎曲等而堵塞,影響呼吸通暢。 漢 張仲景 《傷寒論·辨痙濕暍脈證》:“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紅樓夢》第五二回:“ 晴雯 服了藥,至晚間又服了二和,夜間雖有些汗,還未見效,仍是發燒頭疼鼻塞聲重。”《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次日便覺得有些鼻塞聲重,胸悶頭暈。”
鼻塞指鼻腔通氣受阻的生理或病理狀态,表現為呼吸時氣流通過鼻腔不暢或完全阻塞。以下從漢語釋義、醫學機制及傳統中醫角度分述:
字義解析
“鼻”指呼吸器官,“塞”意為堵塞、不通。合稱“鼻塞”即鼻腔通道受阻,屬常見症狀描述詞。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6頁“鼻”字條目。
中醫術語“鼻窒”
古籍《黃帝内經·靈樞》稱“鼻窒”,指鼻腔窒塞不通,與現代“鼻塞”同義。
來源:《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第1283頁。
(可參考權威數據庫:https://www.zysj.com.cn)
病理成因
多由鼻腔黏膜充血、水腫(如感冒、過敏)或結構異常(如鼻息肉)導緻氣流通道狹窄。
來源: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3版,2020年。
生理性鼻塞
體位變化(如側卧時下側鼻腔充血)或幹燥環境引發的短暫性阻塞。
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生理學》第9版,2018年。
病機歸屬
歸為“肺竅不利”,因肺開竅于鼻,外邪(風寒、風熱)或髒腑失調(脾虛濕滞)均可緻氣機壅塞。
來源:《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年。
(補充資料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網:https://www.satcm.gov.cn)
古籍例證
《諸病源候論》載:“肺氣通于鼻……冷熱相結,氣壅不宣,故鼻塞。”
來源:國學大師網《諸病源候論》原文庫:http://www.guoxuedashi.com
注:以上來源鍊接均為可公開訪問的權威學術平台或官方數據庫,内容符合(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原則。古籍原文引用标注了數字化文獻平台路徑以便溯源。
鼻塞是指鼻腔因血管腫脹、分泌物阻塞或結構異常導緻通氣不暢的常見症狀,常見于上呼吸道感染或鼻部疾病。以下是詳細解釋:
鼻塞表現為鼻腔阻塞感,呼吸受阻,可能伴隨流涕、嗅覺減退等症狀。其核心機制是鼻腔黏膜充血水腫或分泌物增多,導緻氣道狹窄。
注:若鼻塞持續超過2周或伴隨血涕、劇烈頭痛,需及時就醫排查腫瘤等嚴重疾病。
骜辟八字眉倍上跛蹶伯有不協采香徑長敬車通傳聞骀駞丹荔豆火杜公祠發薪封嶽戈旗工娛療法勾染龜占古樓子黑龌鴻文彙率箋述景入桑榆糾發救撫鸠工連陰天令辟六瑞幕後槃互髼松偏宕頗回窮燒窮轍凄戚棄失人民民主專政贍表子上山山官省觐食茶瑣帏退軍晩來威烈武昌魚烏臼五曉相承閑口仙卿逍遙法外習貫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