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 中国 以银或银元为货币时对国外支付因英镑汇价上涨所造成的亏损。因其他国家大都采用金本位,习惯上对外付款常以英镑汇价为标准。英镑汇价上涨,就要多付银两或银元,造成亏损。 梁启超 《中国国债史》:“新﹝外﹞债四百五十兆(注:即4.5亿两白银)即不堪命矣,而復益以增加无定之镑亏,於是国债问题之餘毒,竟不知所届。”
"镑亏"是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指因英镑汇率波动导致的汇兑损失。该词由"英镑"和"亏损"复合构成,常见于国际贸易结算、外汇储备管理等场景。根据《国际金融术语词典》定义,当持有英镑资产或负有英镑债务的主体遭遇英镑贬值时,资产价值缩水或债务成本增加形成的账面损失即为镑亏。
中国外汇管理局《汇率风险管理指引》指出,镑亏主要产生于两种情形:一是出口企业收取英镑货款后,英镑兑本币贬值造成收入缩水;二是跨境投资机构持有英镑计价资产,因汇率下跌导致资产减值。例如2022年英国政局动荡期间,英镑兑美元汇率单日暴跌4.3%,致使持有英镑头寸的中国企业单日账面损失超过2亿美元。
根据《跨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白皮书》,防范镑亏需采取远期结售汇、货币互换等对冲工具。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跨境收支数据显示,使用汇率衍生品的企业较未使用者减少汇兑损失达63%。该现象印证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倡导的"中性套保"原则在防范镑亏中的有效性。
“镑亏”是旧中国金融史上的一个特定术语,主要用于描述银本位制度下因英镑汇率波动导致的财政亏损现象。以下从背景、定义及影响三方面详细解释:
20世纪初期,中国采用银本位货币(银两或银元),而欧美多国已实行金本位制度。由于国际贸易结算多以英镑为基准货币,当英镑对白银的汇价上涨时,中国需用更多银两兑换英镑偿还外债或支付进口款项,由此产生额外亏损,称为“镑亏”。
以清末民初的国债为例,梁启超在《中国国债史》中提到,清政府为偿还外债需承担“镑亏”,例如4.5亿两白银的债务因英镑上涨导致实际支付远超本金。这种汇兑风险加剧了当时政府的财政危机,成为近代经济史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中国逐步脱离银本位,该术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镑亏”主要用于研究近代金融史时的特定语境。
挨宿摆弃版纳板障财取长队尘封创改穿窬之盗倒抹打圆场法仪风吟负樵冈子干弄归賝归怀骸筋寒浔豪放不羁豪县横死眼红衣大礮汇登护军使架筑惊猋精耀金玦衣厖旧醅赍子刻版匡定狼井榄仁立班冒处媒糵民柄明珠暗投磨砻底厉农丁峭正棨传七窍冒火秋飈起先讫已趣尚扫兀沙鸨事绪双抢俗语探肠天堂地狱徒歌毋固显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