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境的意思、對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境的解釋

(1).指對方國家。《宋史·王抃傳》:“兩朝通好,自有常禮,使人何得妄生事,已牒知對境。”

(2).佛教謂與色、聲等塵境相對。《五燈會元·東土祖師·六祖慧能》:“ 慧能 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對境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語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個維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客觀存在的具體環境或場景,如《漢語大詞典》定義為"相對之境域",強調事物存在的空間關聯性。例如《全唐詩》中"對境山如畫"即描述人與山水的空間對應關系。

  2. 佛教術語

    作為佛教唯識學核心概念,特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應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成唯識論》提出"識所緣境,名為對境",強調主體認知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玄奘《八識規矩頌》中"性境現量通三境"即闡釋此理。

  3. 引申義項

    在宋明理學中衍生出主客體辯證關系的哲學内涵。王陽明《傳習錄》"心外無物"的命題,實質讨論心與對境的認知統一性。

  4. 現代語言學應用

    《現代漢語語境學》将其定義為"言語交際中雙方共同關注的焦點場域",強調語言符號與使用環境的動态適配關系。

  5. 藝術美學延伸

    國畫理論中特指畫面構圖的虛實對照關系,如清代沈宗骞《芥舟學畫編》所述"對境取勢,虛實相生"的創作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對境”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和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涵蓋以下兩方面:

一、國家層面:指對方國家

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或外交語境中,特指與本國相對的鄰國或交往對象國。例如《宋史·王抃傳》記載:“兩朝通好,自有常禮,使人何得妄生事,已牒知對境。”。這裡的“對境”強調兩國之間的互動關系,多用于描述政治、軍事或文化交流中的對立或合作狀态。

二、佛教哲學:與色、聲等塵境相對

佛教語境中,“對境”指人的感官(如眼、耳、鼻、舌、身、意)所對應的外在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例如禅宗典籍《五燈會元》提到:“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強調修行者面對外界誘惑時的心境變化。此含義延伸為修行中需超越的執着對象,如“活着一日就盡一日的本分……不為俗情遮埋”(林清玄語)。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尤其在古典文獻或宗教哲學類内容中需注意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年大業白玉京北郭苾刍尼冰衿萆挈避鄉補刖彩女才緼衩袒陳王傳馨出診靛缸調平地羅反躬翻胎扶不起的阿鬥負勝陔鼓高徑乖剌規程鎬京橫噬胡本姜被薦獻羁跼矜世取寵謹誅幾微絶域空首布狂人聯骞琉璃榻蠻做眉頭一蹙,計上心來米黃蟠纡牽掣塹淵砌層青條熱心日傭四立所向風靡檀香梅通倅同等對待投鞭斷流推讓魏珠文蛋五曲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