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看脈 ”。診視脈搏以判斷病情。 元 朱震亨 《丹溪心法·診脈雜說》:“凡看脈如得惡脈,當覆手取,如與正取同,乃元氣絶,必難治矣。” 魯迅 《呐喊·狂人日記四》:“其實我豈不知道這老頭子是劊子手扮的!無非借了看脈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這功勞,也分一片肉吃。”
見“ 看脈 ”。
“看脈”是中醫診療術語,指通過觸診患者脈搏判斷病情,具有醫學和文化雙重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中醫診斷手法
“看脈”即診脈,通過觸摸患者腕部桡動脈的跳動(脈象),分析其頻率、強弱、形态等特征,判斷髒腑氣血狀态。例如《丹溪心法》提到診脈時需注意脈象變化,以推測疾病預後。
文化隱喻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用“看脈”暗喻舊社會虛僞的醫患關系,表面是診病,實則是剝削的借口,體現文學中對該詞的批判性引申。
自然觀察的類比
俗語“石看紋理山看脈”中的“看脈”,借指觀察山脈走向或地質結構,強調事物内在聯繫,屬于自然科學的類比用法。
中醫脈象分類
中醫将脈象分為洪脈、細脈、實脈、虛脈等,通過脈搏的強弱(脈勢)、形态(脈形)等綜合判斷健康狀态。
以上内容綜合了中醫典籍、文學引用及自然觀察的用法,如需進一步了解診脈技巧,可參考中醫專業文獻或網頁來源。
看脈是什麼意思
《看脈》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通過觀察人體脈搏來判斷身體健康、病情和疾病預後的一種方法。中醫學認為,人體脈搏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内髒器官的狀态和功能。
拆分部首和筆畫
《看脈》的拆分部首是目字旁和肉字旁,部首分别為目和月。它共包含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看脈》一詞源于漢語,是由“看”和“脈”兩個字組成。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看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看脈》為例,其古代寫法為「看脈」。字形上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意義保持不變。
例句
1. 醫生通過仔細觀察病人的脈搏,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
2. 他的脈搏很強,說明他的身體狀況很好。
組詞
除了《看脈》外,與脈搏相關的其他詞彙有:脈象、脈診、脈絡、脈壓等。
近義詞
觀察脈搏還可以用其他詞彙來表達,如:察脈、揣摩脈搏等。
反義詞
脈搏的反義詞通常指的是沒有脈搏的狀态,如:無脈、停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