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竄的意思、伏竄的詳細解釋
伏竄的解釋
藏匿逃竄。《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天子陪臣 盈 得罪於王之守臣,将逃罪。罪重於郊甸,無所伏竄。” 漢 賈誼 《吊屈原文》:“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翺翔。” 明 何景明 《與何粹夫書》:“ 子衡 伏竄於海濱,有憂國傷人之思。”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竄的解釋 竄 (竄) à 亂跑,逃走(用于敵軍、匪徒、野獸等):竄犯。竄擾。竄逃。竄踞。流竄。抱頭鼠竄。 放逐:竄逐。 修改文字:竄改。竄定(删補改定)。點竄(删減塗改)。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伏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藏匿和逃竄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文言文或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隱藏行蹤以逃避追捕或災禍,包含“潛伏藏匿”和“倉皇逃竄”兩種動作的疊加狀态。例如《左傳》中“無所伏竄”即表示無處躲藏逃亡。
二、出處與用法
- 古籍例證:
-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提到“罪重於郊甸,無所伏竄”,形容罪孽深重者無處藏身。
- 漢代賈誼《吊屈原文》中“鸞鳳伏竄兮,鴟梟翺翔”,以對比手法暗喻賢者被迫隱退、小人得志的社會現象。
- 字形解析:
- “伏”本義為趴伏、隱藏(如“伏擊”),後引申為屈服、潛藏;“竄”原指老鼠躲藏于洞穴,後泛指逃亡(如“流竄”)。二字組合強化了躲避與逃離的關聯性。
三、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古文賞析或文學創作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隱匿逃亡”“潛逃”等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竄》一詞的意思是悄悄地行走或動作迅速并且秘密地進行。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亻”(人)部,右邊是“串”(串聯)部。總共有8畫。這個詞的來源不太明确,但可能與動物蛇或者蟲子的蠕動相關。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伏竄」。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種寫法是「伏竄」的八點鈎形,也有一種寫法是帶有額外的點的「乜乚」結構。以下為一個例句:“他伏竄在夜晚的黑暗中。”該詞的一些組詞可能有:伏竄者、伏竄行動等。這個詞的反義詞可能是公開行走或者顯而易見。至于近義詞,可能有潛伏、隱蔽等。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