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險峻。《三國志·吳志·陸凱傳》:“又 武昌 土地,實危險而塉确,非王都安國養民之處,船泊則沉漂,陵居則峻危。” 晉 左思 《魏都賦》:“巖岡潭淵,限蠻隔夷,峻危之竅也。”
峻危,漢語複合詞,多用于描述地勢或局勢的險要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峻”指高而陡峭,“危”含危險、不穩定之意,二者組合構成雙重強調的形容詞,特指既高聳又險惡的狀态。該詞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江水》中“連山疊嶂,峻危幽邃”的記載,用以描寫三峽地貌的險峻特征。
從構詞法分析,“峻危”屬于同義複詞結構,《說文解字注》指出“山高而陡曰峻,人在崖上曰危”,兩字疊加強化了地理特征的險要程度。在現代漢語應用中,該詞既可實指陡峭山勢(如“峻危的懸崖”),亦可引申比喻嚴峻形勢(如“國際局勢日趨峻危”)。
權威辭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标注其詞性為書面語,常見于文學描寫與學術論述。近義詞包含“險峻”“嵯峨”,反義詞則有“平緩”“坦蕩”等。需要特别說明的是,古代文獻中偶見将“峻危”作動詞使用,表“使……處于危險”之意,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鮮見。
“峻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地形或山勢的險峻高聳。以下是詳細解釋:
峻危(jùn wēi):指山勢高而陡峭,地勢險峻。常用來描述自然環境中險要的地理特征()。
峻(jùn):
危(wēi):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現: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描述自然地貌的險要特征,如“峻危的山峰”“地勢峻危”。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單字用法或古籍例句,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百寶櫥白業苞片被诏表薄財費茶铛晨服蟲漏窗誼刺美麤誕翠燦錯失大兄定然分身将夫複何言更版扢搭滾霤橫事紅泉嘉靖七子家裡的揭天嗟噓巾帽積邪蠲符客裳孔威困傷糲粢靈秘離蔬釋蹻輪佥佞谀歐擊破膽寒心前台勤能補拙畦田求竭上不得蘆葦商道沈惡升行社事筮營踏歌太平洋湯餅同然讬名完宥文武士烏呼兀兀騰騰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