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則的意思、九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則的解釋

(1).九功的法則。《逸周書·大匡》:“昭明九則,九丑自齊。”《國語·周語下》:“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貳也。” 韋昭 注:“言萬物既成,可法則也。故可以詠九功之則,成民之志,使無疑貳也。”參見“ 九功 ”。

(2).九等。《楚辭·天問》:“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王逸 注:“謂九州之地,凡有九品。”《漢書·叙傳下》:“坤作墬勢,高下九則。” 顔師古 注引 劉德 曰:“九則,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則"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古雅的用法,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側重,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劃分的九等 這是"九則"最基礎的含義。"則"在此處意為"等級"或"等第","九則"即指将事物劃分為九個等級或層次。這一用法源于中國古代典籍。

    • 核心典籍出處: 其最著名且權威的出處是《尚書·禹貢》。該篇記載大禹治水後,根據土地的肥沃程度和距離王都的遠近,将天下土地劃分為"九等",用以制定相應的賦稅标準。即:"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中...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文中雖未直接出現"九則"二字,但明确将田和賦各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後世常以"九則"指代這種九等劃分法。
    • 來源參考: 《尚書·禹貢》(《漢語大詞典》"九則"條引此為主要書證 ;《辭源》"九則"條釋義亦基于此 )。
  2. 引申義:九種法則或标準 "則"亦可解釋為"法則"、"準則"或"标準"。因此,"九則"有時也引申指九種重要的法則、規範或标準。這種用法多見于後世對古代治國理政思想的闡釋或概括。

    • 示例: 古人可能将治理國家的重要原則歸納為九條,稱為"九則"(具體内容需視具體文獻而定,非固定條目)。
    • 來源參考: 此類引申義在《漢語大詞典》 和《辭源》 中均有提及,指出其泛指多種法則,但核心書證仍指向《禹貢》的九等劃分。
  3. 泛指:多種、多層次的規則或等級 在更寬泛的語境下,"九則"有時也用作虛指,并非嚴格限定為九種或九等,而是表示多種、多層次或完備的規則級或方法。"九"在中國文化中常表示極多或完備。

    • 來源參考: 這種虛指用法是漢語中數字"九"的常見文化内涵體現,相關闡釋可見于研究漢語數字文化的語言學或文化學著作 。

"九則"一詞的核心和最具權威性的含義源自《尚書·禹貢》,指将土地(及相應賦稅)劃分為九個等級的制度。由此引申,它可指九種法則或标準,或在更寬泛的意義上泛指多種、完備的規則或等級層次。其權威解釋主要依據古代經典和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九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

一、九功的法則

  1. 來源與定義
    “九則”最早見于《逸周書·大匡》和《國語·周語下》,指代“九功的法則”。“九功”是古代治國理念中的九種民生事務,包括“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和“三事”(正德、利用、厚生)。通過九則的施行,可規範社會秩序,實現“萬物成而可法則”()。

二、九等(等級劃分)

  1. 土地與品級的分類
    《楚辭·天問》和《漢書·叙傳》中,“九則”指九州土地的九等劃分(上、中、下各三級),用于土地管理與賦稅征收。如《天問》中“地方九則,何以墳之?”王逸注:“九州之地,凡有九品。”()

三、補充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注解與詞典釋義,具體可參考《逸周書》《國語》《楚辭》等原文(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昂頭挺胸巴子邊慮蔔蔔部押材武闡證車欄穿漏單式編制得位短盤短行黩武番阏非同尋常封鎖溝公使光閃鬼藏過憂烘簾灰化江服監農漸詐驕侈暴佚解批吉呵德敬賢愛士浸濡開腳酷妒淚潮燎如觀火六徵龍爪書鸾封馬燈調佅僸鳴竽靺羯芽目擊南鹞北鷹拈掇樸握群厲戎仗深文巧诋神豔石慶數馬視人如子擡褃太陽草探囊胠箧惕兢統馭畏詟卧甲小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