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蠹蚀错讹。 宋 王令 《师说》:“又况后圣人数千载,其书残缺讹蠹,又资财下於数子,而欲听其自为,而不立学与师,犹其愿穫而顾不耕也。”
讹蠹是一个文言复合词,由“讹”与“蠹”二字组合而成,需分别解析其本义及合成后的引申义。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讹(é)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蠹(dù)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讹蠹”属并列结构,融合“讹”的欺诈性与“蠹”的侵蚀性,特指:
通过欺骗手段侵吞财物或败坏纲纪的行为或人物,常见于批判官吏腐败或社会弊病的文言语境。
例证:
来源:黄六鸿《福惠全书》(清康熙刻本);海瑞《海忠介公全集》(明万历刊本)。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讹蠹:指以欺诈手段侵吞财物或败坏法纪。
引证:
“清除讹蠹,整饬吏治。”(卷二,第108页)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13-1。
《辞源(修订本)》:
讹蠹:欺诈贪腐。多用于描述官吏渎职。
引证:
“劾治讹蠹,民困得苏。”(第三册,第2451页)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5749-3。
《盐铁论·疾贪》(西汉桓宽):
“吏蠹于私,民困于讹。”
指出官吏因私欲腐败(蠹),百姓受欺诈(讹)之苦。
来源:桓宽《盐铁论》(中华书局点校本)。
王安石《感事》诗: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才;俗儒变风俗,乡原倡讹蠹。”
批判庸吏以横征暴敛为能,伪儒助长欺诈腐败之风。
来源: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讹蠹”作为文言批判性词汇,核心语义为“以欺诈手段侵蚀公共利益”,多用于揭露吏治腐败或社会黑暗现象。其释义需结合“讹”(欺诈)与“蠹”(蛀蚀)的互文关系,并依托古代律法、奏疏、史论等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加以印证。
“讹蠹”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权威资料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讹蠹”指书籍、文字等因虫蛀或传抄错误导致的残缺、错讹现象。其中:
具体语境
该词常用于描述古籍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当而产生的双重损害:
如需进一步了解“讹”与“蠹”的汉字演变,可参考《说文解字》等文献。
賹化白桦炳粲镔铁拨动不记前仇长价沉积丹井客等式电曜对捍浮头儿篝火惯宠行鉢鹤蜕华节华里花信年华加尔各答焦唇乾舌禁架给水踞齿絶踪慨怅口头交兰锜累罚料袋隆赫洛阳纸贵名言墨玉南北卷盘戏赔钱千佛土欠帐诠词曘昧沈远说明思子台所天梭霞讨酒钱题凡鸟托始尾大难掉伟度为我文质务虚汙罇抔饮夏江城下亲西归袭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