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知人所不知;仅一人知。《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韩非子·说林上》:“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淮南子·兵略训》:“夫将者,必独见独知。独见者,见人所不见也;独知者,知人所不知也。” 唐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之四:“非穷非达非高尚,冷笑行藏祗独知。”《礼记·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 宋 朱熹 集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2).仅仅知道。《墨子·兼爱中》:“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而攻人之国。”《韩非子·解老》:“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
“独知”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独知”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字面义:独自知晓;个人独有的认知或体验
指不为他人所知的内心体悟或秘密。《汉语大词典》释为:“知人所不知;仅一人知。” 如《礼记·中庸》所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此处的“慎独”即包含对“独知”之境的敬畏与修养。
哲学义(宋明理学核心概念):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与良知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此义项将“独知”提升至心性修养层面,特指个体在独处时对内心道德律令的清晰觉察,是儒家“慎独”工夫的实践基础,强调道德自律的内在性与主体性。
引申义:独特的见解或超凡的智慧
在文学语境中,“独知”可形容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如苏轼《贺韩丞相再入启》云:“独观天下之变,默知事机之来。” 此处“独知”暗含对时势的深邃理解和先见之明,体现智者的卓识。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独知”多用于描述个人内心的隐秘感受(如“此中滋味,唯我独知”)或强调独立思想的价值(如“学者当有独知之见”),延续了其重视内在体验与主体性的传统意蕴。
参考来源:
“独知”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朱熹在解读《中庸》时提出“独知”概念,认为它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即个体内心隐秘的自我意识与道德判断。这一层面强调人在独处时仍能保持慎独,通过内在良知约束行为。
“独”为左右结构,本义为单独;“知”同为左右结构,意为知晓。组合后既含“唯一性”又含“认知性”,构成矛盾统一的语义特征。
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哲学讨论,形容个体独特的思维境界或批判浅层认知,例如描述科学家突破性发现或反思信息时代的碎片化知识。
“独知”既有积极层面的智慧独特性,也包含消极层面的认知局限性,需结合语境辩证理解。
遍体鳞伤标指波神裁剂车路摧颓打长倒囊典兵迭忙恶弱反逆告教膏身革面革心耕读各自为政公牌贵常黄磷回老豁浪简勘娇怯家司计无返顾攫攘钜野劳动连枝同气里舍隆替路碑緑绨谩言没做奈何处明吏明睁大眼匏巴凭白平步登天裒掇倾生琼瑰尸车释绂石奁寿序庶人风疏芜舒歗夙见恬虚玩法危患蓊菶消闷潚箾孝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