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都邑的意思、都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都邑的解释

(1).城市。《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谿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 畴 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 畴 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 梁启超 《新民议·禁早婚议》:“其居於山谷鄙野者,婚嫁之年,必视都邑之民较早。”

(2).指京城,京都。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都邑旧亦然。后都邑独五夜。” 清 顾炎武 《北岳辨》:“故 吴宽 以为帝王之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都邑是汉语中表示“城市”的复合词,尤指古代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或文化地位的城市。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一、核心释义

指人口聚集、规模较大的城镇,常作为区域行政中心。古代特指诸侯国的都城或帝王治所,如《周礼》载:“四县为都”,体现其行政层级属性。

二、古代用法特征

  1. 政治中心

    先秦文献中多指分封制下的国都,如《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强调都城规模与政权安全的关联。

  2. 经济与文化枢纽

    汉代典籍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邯郸、临淄等商业都邑,反映其物资集散与文化交流功能。

三、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泛指大中型城市,如"通都大邑"形容繁华都市。语义重心从政治属性转向经济与人口规模特征。

四、文化意涵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常承载文明象征意义,如杜甫《秋兴》"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通过"京华"(都邑)寄托家国情怀。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都邑”是汉语中一个兼具历史内涵和现代意义的词汇,其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含义

“都邑”读作dū yì,指代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聚居地。它既包含古代都城的概念,也泛指现代大城市或繁华区域。

二、单字解析(字形溯源)

  1. 都:从「邑」部,本义指设有宗庙的城池。《左传》记载“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区别于普通城邑。
  2. 邑:甲骨文由“囗”(象征疆域)和跪坐人形构成,表示人口聚居地,后演变为行政区域单位。

三、古代与现代用法对比

分类 古代用法 现代用法
核心特征 设有宗庙或行政中心(如京城) 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都市
典型示例 《商君书》中“都邑蹊道居什四”指城池道路占比 台北被称为“台湾大都邑”

四、近义词辨析

五、经典出处

先秦典籍中已高频使用,如:

该词在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日常口语中更常用“都市”“城市”等替代词。

别人正在浏览...

备任徧覩兵尘比疏伯英惭怖成天陈设齿叙尺泽抽藤条吹灯大旱云霓蛋圆大羽箭得岁地场断骨顿朽分献干湿球温度表革角搆募棺中悬镜鼓鼙捍索豪末红愁绿惨谏工及丁诘盗积潦击碎唾壶钧辅诳謼连鬓胡嶚嶢领青貍头瓜配发片楮歧歧秋丁球楼棋丸颡根三江七泽上课生介神位熟谏硕彦苔絮桃簟题辞铁钵童子鸡惋失无遇显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