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olitary]∶一个人走路
踽踽独行
(2) [practise his path independently]∶坚持按自己的主张做
独行其是
(1).一人行路;独自行走。《庄子·盗跖》:“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史记·陈丞相世家》:“渡 河 ,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 平 。”《法苑珠林》卷十:“ 舍利弗 独行乞食,婆罗门见而问言:‘尊者独行无沙弥耶?’” 清 金人瑞 《送维茨公晋秋日渡江之金陵》诗之十:“我或读经罢,独行观水痕。”
(2).专意实行;独自实行或行事。《易·晋》:“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孔颖达 疏:“独犹专也,言进与退专行其正也。”《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韩非子·忠孝》:“王者独行谓之王,是以三王不务离合而正,五霸不待从横而察,治内以裁外而已矣。”
(3).谓独断专行。 清 恽敬 《新东门漕仓记》:“呜呼,此郡县长吏所以嚣然独行其意于上而民终不可治也已!”
(4).单独行时;单独流行。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歷千载,而其书独行。”《文献通考·经籍二》:“自 晋 之后, 弼 学独行,遂传至今。”
(5).谓军队如入无人之境,没有阻挡。《管子·七法》:“故蚤知敌人如独行,有蓄积,则久而不匱。”《管子·七法》:“有雷电之战,故能独行而无敌矣!”
(6).谓节操高尚,不随俗浮沉。《礼记·儒行》:“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旧唐书·隐逸传序》:“而 游巖 、 德义 之徒,所高者独行。” 章炳麟 《谢本师》:“先生为人岂弟,不好声色,而余喜独行赴渊之士。”
(7).指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 宋 王安石 《太子太傅田公墓志铭》:“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
(8).马兜铃的根。有香气。中医入药。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二》:“马兜零之根,乃是独行。”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马兜铃》:“其根吐利人,微有香气,故有独行、木香之名。”
“独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析,综合多个权威来源:
指独自行动,不依赖他人帮助或陪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例如“踽踽独行”形容孤独行走的状态。
独自行走
字面指单独行动,如《庄子·盗跖》中“外不敢独行”描述因畏惧而不敢单独外出;《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独行时被怀疑携带财宝。
坚持主张
儒家语境中,指矢志不渝地践行仁义之道。《易·晋》提到“独行正也”,孟子主张“不得志则独行其道”,荀子进一步发展为治国理念。
独断专行
含贬义,指不顾他人意见行事。如清代恽敬批评“郡县长吏嚣然独行其意”导致民不可治。
独特操守
作名词时,指特立独行的品格,如“特立独行”形容坚守个人原则。
“独行”既有物理层面的单独行动,也包含精神层面的独立与坚持,需结合语境判断其褒贬。在传统文化中,它常被赋予修身治国的高尚意义,而现代用法更侧重个体选择与孤独状态的表达。
枹蓟爆鸣春锦大罗得托琱琭都房端慎烦燥诽讟改朔旰食之劳共鸣管雇光学玻璃害人虫鼾息黑活黄裳绘声绘形昏狂豁然矫托鸡声鹅斗九回肠倨敖爵踊克济课最来札矛舛腼怀僶勉摩睺罗蹑追派势滂沛埤助秋节肉铺少帝胜妙圣志沈匿失官霜辔顺孝司令塔宿墨梭巡提刀童弱为非作恶问策握沐无筭乐想像献台孝裙喜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