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缌麻的意思、缌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缌麻的解釋

古代喪服名。五服中之最輕者,孝服用細麻布制成,服期三月。凡本宗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為表兄弟,嶽父母等,均服之。《儀禮·喪服》:“緦麻三月者。”《穀梁傳·莊公三年》“改葬之禮緦” 唐 楊士勳 疏:“五服者,案喪服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是也。” 漢 賈誼 《新書·六術》:“喪服稱親疏以為重輕,親者重,疏者輕,故復有麤衰,齊衰,大紅,細紅,緦麻,備六,各服其所當服。”《周書·李穆傳》:“兄弟子姪及緦麻以上親并舅氏,皆霑厚賜。”《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敕:‘姨舅既服小功,舅母不得全降,宜服緦麻,堂姨舅宜服袒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缌麻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一種禮制,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缌麻是古代喪服「五服制」中最輕的等級,其喪服用細麻布(缌)制成,服喪期為三個月。五服制度按親疏關系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缌麻適用于血緣關系較遠的親屬。

二、服制對象

  1. 本宗親屬: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等;
  2. 外姓親屬:表兄弟、嶽父母等;
  3. 特殊關系:部分改葬禮儀場合(如《穀梁傳》提及的改葬之禮)。

三、曆史依據 該制度最早見于《儀禮·喪服》記載「緦麻三月者」,唐代楊士勳在《穀梁傳》注疏中進一步說明五服體系。服制設計體現了儒家「親親尊尊」的倫理觀念,通過服飾材質和服期區分親疏等級。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儀禮》《穀梁傳》等經典文獻記載,具體實施細節可能因朝代禮制調整存在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缌麻的意思

缌麻(sī má)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表示用麻線縫補或制作衣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缌麻的部首是糸(纟)和艹,拆分後的筆畫為12畫。

來源和繁體

缌麻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在漢字演變過程中,缌和麻曾經是兩個獨立的詞語,後來合并成為缌麻。在繁體字中,缌麻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有時與現代稍有不同。而缌麻的古漢字寫法是「絲縻」,這個寫法在古籍和文物中仍能見到。

例句

1. 她巧妙地用細麻線縫補了破損的衣物。

2. 他手巧地用縫紉機繡制了一件精美的缌麻衣裳。

組詞

缌麻的相關詞語有縫補、縫紉、麻線等。

近義詞

缌麻的近義詞包括繡花、刺繡、紡織等。

反義詞

缌麻的反義詞可以是整理、拆卸、廢棄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