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苹蘩的意思、苹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苹蘩的解释

(1).苹和蘩。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左传·隐公三年》:“苹蘩蕰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晋 左思 《蜀都赋》:“杂以藴藻,糅以苹蘩。”

(2).泛指祭品。 唐 杜牧 《闻开江相国宋下世》诗之二:“月落清 湘 棹不喧,玉杯瑶瑟奠苹蘩。” 清 方文 《宋遗民咏·方韶卿凤》:“葬之乃祖侧,岁时荐苹蘩。”

(3).《诗·召南》《采苹》《采蘩》篇。《诗·召南·采蘩序》:“《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后以“苹蘩”借指能遵祭祀之仪或妇职等。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始协德於苹蘩兮,终配祇而表命。”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 赵氏五娘 ﹞德性幽閒,儘可寄苹蘩之托。”《平山冷燕》第二回:“闺中弱女,职在苹蘩,安敢越礼延师以炫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苹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复合词,由“苹”和“蘩”两种植物名称组成。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苹”指浮萍类水生植物,如《诗经·小雅》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蘩”即白蒿,属菊科草本植物,《尔雅·释草》载“蘩,皤蒿”,其嫩叶可用于祭祀。二者合称“苹蘩”,最早见于《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薀藻之菜,可荐于鬼神”,代指微薄却洁净的祭品。

从文化象征看,“苹蘩”承载着古代礼仪内涵。《周礼·春官》记载,蘩因具清香被用于宗庙祭祀,而苹因生长于洁净水域,成为敬神之物。汉代郑玄注《礼记》时强调,采蘩行为体现“妇顺”与“诚敬”。唐宋诗词中,“苹蘩”更延伸为德行的隐喻,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以“苹蘩采采”比喻女子持家之德。

文献学考据显示,“苹蘩”词义演变与古代礼制密切相关。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苹、蘩虽为凡草,但因“生必于川泽”“采必以忠信”,故被赋予神圣性。现代《辞源》修订本亦从植物属性、礼俗应用双重维度阐释该词。

网络扩展解释

“苹蘩”是汉语古典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植物本义

“苹”指浮萍或青蒿类植物,“蘩”即白蒿,二者均为古代祭祀仪式中常用的水草。如《左传·隐公三年》记载:“苹蘩蕰藻之菜……可荐於鬼神”,说明其直接作为祭品使用()。

二、祭祀象征

随着语义延伸,“苹蘩”可泛指各类祭品。如唐代杜牧诗作中“玉杯瑶瑟奠苹蘩”,即以该词代指整套祭祀供品()。

三、礼仪引申

因《诗经·召南》含《采苹》《采蘩》两篇,该词衍生出特殊文化内涵:

  1. 妇职象征:古代认为采集祭祀用植物是主妇职责,故代指女性持家能力,如《琵琶记》中“德性幽閒,儘可寄苹蘩之托”。
  2. 礼仪规范:延伸为婚姻仪典或言行准则,如《平山冷燕》用“职在苹蘩”强调礼教规范()。

文学应用

在诗词中常通过植物意象表达祭祀或伦理主题,如清代方文诗句“岁时荐苹蘩”即以简练笔法呈现祭祀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凹洞豹祠饱眼福璧宫毕现卜儿沉醉侈纵出腹子除旧布新雕蚶镂蛤珥彤风砾辅嗣感彻关侯鳏老还目环堵萧然环复划圆防守回舟兴击馋积牍寖多警卡井槛具草肯尼亚克星魁壮蠡琖娄猪迈步媚蝶门阖明着默觊目断鳞鸿目交心通旁烛碰和翩妍牵扰签贴起剥亲策轻财青山緑水曲终奏雅如锥画沙骚忧神怒人怨蒴苞跳磴停牌兔头獐脑诬己遐算洗煤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