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 形容极为惊恐,显得狼狈不堪的样子
听得武松叫一声,惊的屁滚尿流,一直奔出门,从 王婆家走了。——《水浒传》
(1).形容极度惊恐的样子。《水浒传》第七五回:“这一干人吓得屁滚尿流,飞奔 济州 去了。”《儒林外史》第十九回:“饭店里见是 潘三爷 ,屁滚尿流,鸭和肉都捡好的极肥的切来。” 鲁迅 《三闲集·通信》:“别的文学家,因为我描写黑暗,便吓得屁滚尿流,以为没有出路了。”
(2).形容兴奋异常的心情神态。《金6*瓶6*梅词话》第三九回:“喜欢的道士屁滚尿流。”《金6*瓶6*梅词话》第八七回:“这婆子听见,喜欢的屁滚尿流,没口説:‘还是 武二哥 知礼。’”
(3).形容狼狈不堪的样子。《水浒传》第二九回:“先头三个人,在三隻酒缸里,那里挣扎得起。后面两个人,在地下爬不动。这几个火家捣子,打得屁滚尿流,乖的走了一个。” 沙汀 《航线》:“跑去试一试吧,不搞得你屁滚尿流那才怪哩!”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九章:“再看见你冒充学生走进来,叫你屁滚尿流滚出去!”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屁滚尿流汉语 快速查询。
“屁滚尿流”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人因极度惊恐或慌乱而失去自控的狼狈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考据,可参考《水浒传》相关章节(如第六十六回、第二十六回)及元代杂剧《李逵负荆》。
《屁滚尿流》是一个常用的俗语,用于形容人或事物极其可笑或不堪一击,毫无价值或重要性。
《屁滚尿流》中的汉字拆分如下:
屁(尸字旁,5画)
滚(水字旁,13画)
尿(尸字旁,9画)
流(水字旁,8画)
《屁滚尿流》最早出现于明代小说《水浒传》第一百十五回。这个俗语被形象地用来形容懦弱或胆小的人逃跑时撒尿滚蛋的情景。
《屁滚尿流》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屁滾尿流」。
在古代汉字中,《屁滚尿流》的写法没有变化,是因为它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
1. 他的话真是屁滚尿流,一点价值都没有。
2. 这个计划太可笑了,就像屁滚尿流一样毫无意义。
屁话、屁股、屁滚尿流
荒唐可笑、鸡毛蒜皮
正经八百、有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