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枯笻 ”。1.指手杖。 宋 朱松 《遊妙峰庵》詩之二:“隻許幽人來别嶺,卧聽巖磴響枯笻。” 宋 陸遊 《閑中書適》詩之二:“老腰那可折,步步賴枯筇。”
(2).引申為病軀。 宋 朱熹 《公濟惠山蔬四種并以佳篇來贶因次其韻》之四:“良遇不可遲,枯笻有餘力。”
“枯筇”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用枯竹制成的手杖,常見于古代詩文。例如宋代陸遊《閑中書適》中“步步賴枯筇”,即描述拄着枯竹手杖行走的情景。
二、引申含義
因手杖多用于輔助行動不便者,故可代指“病弱之軀”。如朱熹詩中“枯笻有餘力”暗含以手杖支撐病體的意象。
三、文學引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描繪隱逸、孤寂或衰老的意境。如朱松《遊妙峰庵》以“枯笻”烘托幽居山林的清冷氛圍,陸遊詩句則凸顯年老體衰的狀态。
四、異體寫法
古籍中亦作“枯笻”,二者為同詞異形,如提到的引證文獻中兩種寫法并存。
總結
“枯筇”既可實指竹制手杖,亦可通過借代手法表現人物身體狀況或心境,是古典文學中兼具實用與象征意味的詞彙。
枯筇(kū qi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幹枯的竹子”。該詞常用來描寫竹子枯黃幹瘦的狀态,形象地表達了生命力的消退和衰老。
枯筇的部首是“竹”,筆畫數是9個,其中“枯”的筆畫數為8個,而“筇”的筆畫數是1個。
枯筇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氓》中,“笾豆革幾,胡為乎枯桑?”意為“笾豆和革幾是幹什麼的?為什麼要去采集枯萎的桑樹?”從這首詩歌中,可以看出枯筇一詞的原指是“枯萎的桑樹枝”。在後來的發展中,它逐漸演變成了指代枯萎的竹子。
在繁體字中,枯筇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藝術化,與現代簡化字有所不同。根據一些古代文獻和出土文物,枯筇的古代漢字寫法為“枯董”,即“枯”的左半部分是“木”,右半部分是“冬”,而“筇”的寫法基本不變。
1. 這些竹子已經經過長時間的幹旱,變得枯筇一樣,失去了往日的翠綠。
2. 秋風吹過,院子裡的竹林變成了一片枯筇的海洋。
組詞:春筇(指竹子在春季生長茂盛的狀态)、青筇(指竹子在青翠的狀态下)。
近義詞:幹瘦、枯槁。
反義詞:翠綠、茂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