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疲苶 ”。1.困惫。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始宁墅》诗:“緇磷谢清旷,疲薾慙贞坚。” 唐 杜甫 《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疲苶竟何人,洒涕 巴 东峡。” 宋 司马光 《夏夜》诗:“欹倾依曲几,暂尔苏疲苶。” 缪荃孙 《艺风堂友朋书札·袁昶二七》:“弟二月中,病怔忡少寐,近饵 陈比部 药,稍愈。然疲苶不能应务。”
(2).不振作,无生气。 唐 皮日休 《二游诗·任诗》:“以斯为思虑,吾道寧疲薾。”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上》:“然皆五言独造,至七言俱疲薾不振矣。”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下:“非有红炉点雪之襟宇,则方欲驰骋,忽尔蹇躓;意在矜庄,祗成疲苶。”
疲薾是一个汉语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疲弱萎靡”,常用于描述人体力衰竭、精神不振的状态。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来看,该词由“疲”与“薾”二字复合构成,其中“疲”表疲倦,“薾”原指草木枯萎下垂,引申为衰败无力,二者叠加强化了衰弱萎顿的意象。
从文献用例角度分析,该词最早见于东汉典籍。例如《后汉书·张衡传》中“疲薾不振”的表述,生动刻画了国家因长期战乱导致民力耗竭、社会衰微的境况(《后汉书》卷五十九)。唐代韩愈在《上李尚书书》中亦用“筋骸疲薾”形容身体劳损后的虚弱状态,印证了该词在医学与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应用。
对比近义词可以发现,“疲薾”与“疲惫”“疲倦”等词存在程度差异。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考释,“疲薾”特指因长期消耗导致的深度衰弱,常伴有肌体功能衰退特征,较之普通疲劳更具病理学色彩(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这种精准的语义分层,体现了汉语词汇系统的表意丰富性。
“疲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含义
由“疲”和“薾”组成,表示极度疲劳、精神不振的状态。其中“疲”指身体或精神的劳累,“薾”本义为花繁盛,但在此引申为“疲困的样子”。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因长期劳累、压力或疾病导致的身心俱疲,例如:“连年征战,士卒疲薾”“案牍劳形,令人疲薾”。
近义词辨析
注意发音
部分资料误标为“pí bèi”,但“薾”正确读音为ěr,因此应读作pí ěr。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词汇(如“疲瘵”“疲勚”)的具体用法,可查阅古籍或权威词典。
拜位鞭约秉钧当轴拨万轮千獊狞缠账冲藐黜斥吹胡子雌呿雄吟打勾但马堵击多股房玄龄风凉人蚡息高緺贯恶轨笵耗眊耗糜缓贫靧面虎势家人父子叽咕廐苑季友伯兄橛子磕打孔洞鹍鹄民以食为天乃其你等逆风片合辟雍敲朴七杂八色驱鸡渠梁禳避人野肉山酒海扫迹伸出圣臣申许失墒嗜玩失众抬盘贪贜坏法同源异流椭圆象类祥兆携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