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静的意思、朴静的详细解释
朴静的解释
(1).谓顺乎自然而无所作为。 唐 王勃 《梓州慧义寺碑铭》:“岂非君臣朴静,则上皇扶失道之危;仁义沸腾,则大雄拯横流之弊。”
(2).质朴文静。 宋 叶适 《刘子怡墓志铭》:“六子五姪,皆朴静重訥,未尝程督,鵠侍株立,不一乱声色。”
词语分解
- 朴的解释 朴 (樸) ǔ 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朴素。朴实。朴厚。朴质。 朴 ò 落叶乔木,叶椭圆形,上部边缘有锯齿,花细小,色淡黄,果实球形,黑色,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器具。 朴 ō 〔朴刀〕古代的
- 静的解释 静 ì 停止的,与“动”相对:静止。静态。静物。平静。风平浪静。 没有声音:安静。寂静。僻静。冷静。肃静。静悄悄。静穆。静谧。静默。静观。静听。 安详,闲雅:静心。静坐。 古同“净”,清洁。 姓。 动
专业解析
朴静是由“朴”与“静”组合而成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本义及引申义理解:
-
字义解析
- 朴(樸):本义指未加工的木材,引申为质朴、淳厚、不加修饰的自然状态。《说文解字》释为“木素也”,强调原始纯粹的特质。
- 静:本义为安定、止息,与“动”相对,引申为平和、安宁、不受纷扰的心境或环境。《说文解字》称“审也”,含内敛沉淀之意。
-
合成词释义
“朴静”融合两字核心内涵,形容质朴无华且心境安宁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 外在特质:言行举止自然简朴,不事雕琢,如《礼记》所言“大圭不琢”的天然之美。
- 内在修养:心境平和恬淡,远离浮躁,契合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哲学追求。
-
应用语境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人物品评,如:
- 描述环境:“山居朴静,溪声伴读”(山林生活质朴幽静)。
- 形容人物:“其人朴静如古玉,温润自持”(性情淳厚沉静)。
权威参考来源:
- 汉典(zdic.net)对“朴”“静”的字源解析及引申义说明。
-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关于“朴质”“宁静”的释义条目。
-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合成词“朴”与“静”的语义关联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朴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哲学层面的解释(顺乎自然)
指顺应自然规律、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这一释义源于唐代王勃的《梓州慧义寺碑铭》:
“岂非君臣朴静,则上皇扶失道之危;仁义沸腾,则大雄拯横流之弊。”
此处通过“朴静”与“仁义”的对比,强调自然无为的处世态度。
二、人物特质的描述(质朴文静)
形容人性格质朴且举止文雅。宋代叶适在《刘子怡墓志铭》中写道:
“六子五姪,皆朴静重訥,未尝程督,鵠侍株立,不一乱声色。”
该句以“朴静”展现家族成员内敛沉稳的气质。
发音与用法
- 读音:pǔ jìng(“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质朴”义时读pǔ,作姓氏时读piáo,此处取前者)。
- 语境:多用于文学或哲学领域,如描述山水画作“古朴静谧”,或茶道意境“素朴静待”。
示例造句
- 明代王问的手卷以水墨皴染,画面“古朴静谧”,体现隐逸之风。
- 茶汤色如杏黄,气韵“朴静”,似幽谷清泉般恬淡。
“朴静”既可表达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观,也可形容人物或事物淡泊宁静的特质,常见于古典文献及艺术评论中。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生不废江河産母痨嘲詈充耳不闻楚鞋道任东南内蜂出并作风树之悲氛氤浮议辐照贡品工作服搆会官戏骨笃蛊僞怀玉互譌鹄书夹乘交响乐积金宽大为怀揆德苦口逆耳腊醖羸师离方戾狠磷火骊渊龙韬豹略马步箭懋易陌生默照襁保然物饶培融汰孺人沙里淘金社稷神沈颠颠生可擦圣域婶子霜晓死饵嵩霍素晖宿勤天游万尼亚舅舅午盹香茸相思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