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禮。 唐 獨孤及 《撫州南城縣客館新亭記》:“每将之迎之,則自郊勞至于緻飲,無曠禮,無違物。”
“曠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在宴會、慶典等正式場合中缺席或未遵守禮儀規範的行為。該詞由“曠”(意為缺席、荒廢)和“禮”(指禮儀活動)組合而成,強調對禮節性活動的忽視。
字面含義
表示未出席應參與的禮儀場合,如《撫州南城縣客館新亭記》中“無曠禮”即指接待賓客時禮節周全,無遺漏。
引申含義
因缺席或疏忽導緻的“失禮”行為,如唐代文獻中将其直接解釋為“失禮”。
“曠”字本身有“荒廢”“空置”之意(如“曠工”“曠野”),與“禮”結合後更強調對禮儀的違背。需注意語境差異:在正式文本中多指具體缺席行為,而在批評性表述中可能側重失禮後果。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唐代獨孤及作品。
《曠禮》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曠(kuàng)和禮(lǐ)。
曠的部首是日,總共有5個筆畫;禮的部首是礻,總共有5個筆畫。
《曠禮》是出自于《左傳》第六卷“定公”篇中的一句話:“曠禮既有故事,民以知矣。”該句話意思是“偏離規矩的儀式和禮節已經存在,人民已經知曉”。從這句話中衍生出了“曠禮”的詞義。
《曠禮》的繁體字分别是曠(kuàng)禮(lǐ)。
曠的古時候寫法有曠、廣;禮的古時候寫法有禮。
1. 他的行為舉止違反了傳統的曠禮。(kuàng lǐ)
2. 在重要場合,我必須遵守禮儀,不可偏離曠禮。(kuàng lǐ)
曠野、曠達、曠工、曠課
偏離禮儀、違反規範、不守規矩
遵守禮儀、守規矩、恪守儀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