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瓌詭”。1.奇異。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遠遊》、《天問》,瓌詭而惠巧。”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 玉川 之怪, 長吉 之瑰詭,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 明 徐渭 《代邊帥壽張相公母夫人序》:“故其珍寶瓌詭之觀,有不可以常情測者。” 康有為 《美洲祝聖壽記》:“燈色樣備極瓌詭,光麗如白日。”
(2).指奇異之物。 唐 張九齡 《彭蠡湖上》詩:“瑰詭良復多,感見乃非一。”
瑰詭(guī gu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奇特而詭異,珍奇而玄妙,常用于形容事物超凡脫俗、不同尋常的特質。以下從權威詞典釋義、詞源構成及文學應用三方面詳細解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奇特詭異;珍奇瑰異。”強調事物兼具奇異性與珍貴性,多用于描述罕見、超乎尋常的景象或藝術風格。
例證:“黃山雲海,變幻瑰詭,不可名狀。”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注解:“瑰麗奇異,不同凡響。”側重其審美層面的獨特性,常見于詩文評述。
例證: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瑰詭不具述,浩蕩誰能馴?”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辭源》(第三版)
釋義:“奇異;詭變莫測。”突出其不可預測的玄妙感,多與自然奇觀或藝術創作關聯。
例證:《文選·木華〈海賦〉》:“瑰詭谲怪,殊形異狀。”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
二字複合後,語義融合為“因珍奇而顯詭異,因超凡而顯玄妙”,兼具審美價值與神秘感。
如宋代陸遊《入蜀記》寫三峽:“山巒瑰詭,舟行若入畫屏。” 形容山勢奇絕如幻境。
清代劉熙載《藝概》評李賀詩:“如雲崩霞蔚,字字瑰詭。” 指其語言風格奇崛絢爛。
《莊子·逍遙遊》中“神人”形象“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後世注家以“瑰詭”喻其超越塵俗之态。
詞彙 | 核心差異 | 示例場景 |
---|---|---|
瑰詭 | 珍奇+詭異(中性偏褒) | 神話景觀、天才創作 |
詭異 | 怪異+不可解(中性偏貶) | 靈異事件、反常現象 |
瑰麗 | 珍奇+壯麗(純粹褒義) | 朝陽雲霞、宮廷建築 |
結論:
“瑰詭”作為漢語獨特的美學概念,凝結了中華文化對“奇美共生”的哲學認知。其權威釋義見于《漢語大詞典》《辭源》等經典辭書,在文學中既承載自然之壯幻(如三峽奇觀),亦诠釋藝術之超逸(如李賀詩風),堪稱漢語審美體系的精妙表達。
注:因《漢語大詞典》《辭源》等經典辭書暫無官方網絡版,本文依據紙質權威版本釋義。如需查證,可參閱圖書館館藏或官方出版社發行的電子數據庫。
“瑰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ī guǐ,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文心雕龍》《滄浪詩話》等典籍。
暗中八卦圖白棓白雲士北轅適楚吵亂子傳讀翠駁厝施鬥艸敦敕愕怪恩逾慈母粉食佛果負償貢餘工資級别鳏魚沽美酒海關海洋潮汐呵怒洪喬捎書麾戈蠖曲價碼挾私荊冠看成克已奉公闊拓老實話冷人臉青鼻腫連珠帳陵薮龍德門征鳴钲岷下芋恈恈募役法内簿謙拒石扉束蒲死報私産伺瑕導蠙松髓損己利物縮頭天牎同歸退傅揮金玩寇現代漢語詞典寫映洗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