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aikal Lake]∶同“翰海”
瀚,瀚海,北海。——《廣韻》
瀚海闌幹百丈冰。——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 [Gobi Desert]∶蒙古大沙漠的古稱
孤城當瀚海,落日照祁連。——陶翰《出蕭關懷古》
(1).地名。其含義隨時代而變。或曰即今 呼倫湖 、 貝爾湖 ,或曰即今 貝加爾湖 ,或曰為 杭愛山 之音譯。 唐 代是 蒙古高原 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 準噶爾盆地 一帶廣大地區的泛稱。亦多用為征戰、武功等典故。《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 霍去病 ﹞封 狼居胥山 ,禪於 姑衍 ,登臨 瀚海 。” 南朝 梁 虞羲 《詠霍将軍北伐》:“ 飛狐 白日晚, 瀚海 愁陰生。” 唐 高適 《燕歌行》:“校尉羽書飛 瀚海 ,單于獵火照 狼山 。”
(2).指沙漠。 唐 陶翰 《出蕭關懷古》詩:“孤城當瀚海,落日照 祁連 。” 鄭觀應 《盛世危言·郵政上》:“ 元憲宗 于瀚海中間,沿途設卡。” 陳毅 《長城詞》:“革命真有千般巧,各族人民團結了,瀚海戈壁将變寶。”
(3). 唐 都護府名。 貞觀 中置 瀚海都督府 ,屬 安北都護府 。 龍朔 中以 燕安都督府 改號 瀚海都護府 。
“瀚海”一詞的含義具有曆史演變性,不同時代所指代的地理範圍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兩漢至六朝時期
最初指北方的大型湖泊,如貝加爾湖或呼倫湖、貝爾湖。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征匈奴時提到的“瀚海”即為此類水域。
唐代
詞義擴展為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西至今準噶爾盆地一帶的廣袤區域泛稱。例如岑參詩句“瀚海闌幹百丈冰”中的“瀚海”,即指此地理範圍。
明代以後
詞義進一步收窄,專指戈壁沙漠。現代漢語中,“瀚海”多沿用此義,形容沙漠的浩瀚無垠。
《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标注其現代含義為“沙漠”,如“瀚海無垠”形容沙漠無邊無際。但需注意,在曆史文獻或古詩詞中需結合具體時代背景判斷其指代對象。
“瀚海”一詞的演變體現了語言與地理認知的互動,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瀚海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水量遼闊廣大,泛指廣袤的海洋或湖泊。由于它的用法主要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較少使用。
瀚字由水部和奂部組成。水部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奂部則表示豐富、廣大。瀚的總筆畫數為18。
瀚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古代文獻中的文字所演變而來。在古代,人們對海洋的認識較少,所以瀚字常常用來形容湖泊或遼闊的水域。
瀚在繁體中寫作「瀚」,字形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瀚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的瀚字的上半部分有一個幾字形,象征水流彙聚,下半部分是一個半字形,象征海洋的廣闊無垠。
他眺望着瀚海,感到自己的渺小。
組詞示例:瀚海無邊、瀚海一粟、浩瀚無垠。
近義詞示例:海洋、大海、廣海。
反義詞示例:小湖、小海、狹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