銮躅的意思、銮躅的詳細解釋
銮躅的解釋
銮駕行迹。借指銮駕。《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出陪鑾躅,入奉帷殿。” 呂延濟 注:“鑾,天子法駕也;躅,跡也。”
詞語分解
- 銮的解釋 銮 (鑾) á 一種鈴铛:銮鈴。 古代帝王的車駕上有銮鈴,故亦作帝王車駕的代稱:銮儀(帝王的車駕及儀仗)。銮駕。銮輿。隨銮。迎銮。 筆畫數:; 部首:金; 筆順編號:
- 躅的解釋 躅 ú 〔踯躅〕見“ 足迹。踯”。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銮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luán zhú,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 字面解釋:由“銮”(天子車駕的鈴铛,代指帝王車駕)和“躅”(足迹、行迹)組合而成,字面意為“銮駕的行迹”。
- 引申義:借指帝王的車駕或儀仗,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2.文獻出處
- 出自南朝王儉的《褚淵碑文》:“出陪銮躅,入奉帷殿。”
- 唐代呂延濟注解:“銮,天子法駕也;躅,迹也。” 意為帝王出行時隨行車隊的行迹。
3.現代使用
-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場景,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4.相關擴展
- 近義詞:銮駕、銮輿(均指帝王車駕)。
- 注意:與“踯躅”(zhí zhú,意為徘徊)發音相近,但意義無關聯,需避免混淆。
建議在引用時結合具體文獻背景,并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注解以确認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銮躅
銮躅(luán zh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金”和“骨”兩個部首組成,拆分為16個筆畫。銮躅是一種草本植物,又稱鈴铛花,屬于忍冬科。
詞源
銮躅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釋植》:“鈴铛花,羊耳菜也。”在古代漢語中,銮躅通常用來描述這種花朵的形态。銮躅也常被賦予象征愛、美和純潔的意義。
繁體字
銮躅的繁體字為鑾躅。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銮躅”有不同的寫法。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鑾躅”。
例句
1. 春天裡,園中的銮躅花盛開得美輪美奂。
2. 他的美麗身姿猶如一朵銮躅花,在人們的注視下獨自綻放。
組詞
1. 銮躅花:指鈴铛花。
2. 銮躅色:形容淡紫色,如鈴铛花的顔色。
3. 銮躅草坪:指種植鈴铛花的草坪。
近義詞
鈴铛花、忍冬
反義詞
凋謝、衰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