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髻的意思、假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髻的解釋

亦作“ 假紒 ”。亦作“ 假結 ”。假發所作之髻,供婦女裝飾用。古稱編, 漢 以後稱假髻。髻、紒、結,古字通。《周禮·天官·追師》“掌王後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筓” 漢 鄭玄 注:“編,編列髮為之,其遺象若之假紒矣。”《東觀漢紀·東平憲王蒼傳》:“惟王孝友之德,今以 光烈皇後 假髻、帛巾各一,衣一篋遺王。”《後漢書·輿服志下》:“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隋書·禮儀志六》:“皇後謁廟……首飾則假髻、步搖,俗謂之珠松是也。” 明 張弼 《假髻曲》:“西家美人髮及肩,買妝假髻亦峨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假髻”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頭飾,指用假發或人工材料制成的發髻,主要用于裝飾或補充真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演變:

1.基本定義

假髻又稱“假紒”“假結”,是古代女性佩戴的人工發髻。其作用包括:

2.曆史演變

3.制作與材質

先秦多用真發,後逐漸采用馬尾、金銀絲、木料等。例如:

4.文化意義

假髻不僅是審美符號,也反映禮制。如《周禮》記載王後首服包含假髻,漢鄭玄注其形制與等級相關。此外,假髻的流行曾引發社會議論,如《新唐書》将楊貴妃的義髻與黃裙視為“服妖”。

5.現代引申

少數語境中,“假髻”被引申為“虛僞外表”的隱喻,但此用法較罕見,主要保留于古代文獻。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例證,可參考《周禮》《後漢書》等典籍,或查閱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假髻的意思

《假髻》是一個漢字詞彙,用于形容人們戴在頭上的人造假發,以增添美觀和快捷造型。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假”和“髻”。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假髻的部首是髟(髟首),它屬于頭部及髟部的組合字。它的筆畫數為14畫,由髟首的6畫和髟部的8畫構成。

來源和繁體

假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史·稗史》中,形容了古代人的頭飾,後來擴展為形容人工假發。簡體字“假髻”在繁體字中通常寫作“假髻”,發音及意思均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假髻”的寫法可能不同于今天。但由于繁化簡的過程,現代字形相對保留了古代的基本寫法。在繁體字中,“假髻”相對不常用。

例句

1. 她戴了一頂華麗的假髻,看起來十分高貴。

2. 這個角色需要一個黑色的假髻來裝扮。

組詞

化妝品、假發、打扮、形象、美容等。

近義詞

假發、發飾、發套。

反義詞

真髻、真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